第一百七十二章朝堂(第3/4页)

“敕命:金陵府尹陈久霖,治下不力,致使城内命案频发,盗贼猖獗,百姓惶然,今上特旨,革其金陵府尹一职,打入天牢,着刑部问罪,大理寺会审。即日凡京城四门之内,一更…,至五更…实行宵禁,全城无论官员百姓,犯夜者即鞭笞二十后入狱。钦此。”

这一道布告发出,如同在平静的湖泊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整个京城人人皆惶。百姓们关上家门议论纷纷。

“命案频发,盗贼猖獗?……没这么严重吧?咱们天天待在京城里,没听说发生过什么命案呀,盗贼更连影儿都没见着。”

“是呀,若说这世道确实艰难,但也没布告上说得那么邪乎吧?好好的还宵禁,以后咱们晚上串门子都不行了,咱京城可有好几十年没宵禁过了,开春的时候突厥大军南下,连下数城,眼看就快打到京城了,皇上都没下旨宵禁呀……”

“你们懂什么?这布告里有文章呀。府尹陈大人被撤,什么命案,盗贼,那只是做给咱百姓看的借口,我估摸着朝廷里最近可能要出大事,没瞧见满城的军士吗?看样子这是要打起来了……”

“啊?真的?这可如何是好?我们可都是本份的百姓呀。”

“乱世之人,命如刍狗,咱们还是好好活着吧,不该咱们操心少瞎想。”

“唉……”

百姓尚且如此惊惶,京城的官员们就更加惶惶不可终日了。

能在京城里当官的,都不是简单角色,皇上发的那道布告,他们第一眼便从中看到了蹊跷。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感到惶然。

所谓“命案”,“盗贼”云云,自然是骗不了明眼人的借口,关键是这道布告的背后,皇上究竟有何用意,调兵入城,实行宵禁,将陈久霖撤职查办,在某些心中有数的官员眼中,皇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表明了一个足以震惊朝堂所有官员的态度。

皇上,要向潘尚书动手了。

布告公布的第二天早朝,注定是一个令群臣头晕目眩的日子。

按惯例山呼万岁后,群臣各自排班站好。由于近日京城内气氛紧张,阴云密布,群臣们心中惴惴不安,所以当皇上身边的小黄门手执拂尘,高喝一句“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后,群臣们却没有一人出班奏事。他们有一种预感,今日的早朝,主角另有其人。

是的,主角确实另有其人。

等了许久之后,方铮不负众望的越众而出,一脸平静的跪奏道:“微臣有本要奏。”

皇上清冷的声音远远传来:“准奏。”

方铮朝着文臣列班最靠前的一个空位置看了一眼,然后笑了笑。

那个位置是潘尚书的。如今潘尚书以年迈病重为由,辞了朝务,安心在家养病,所以朝班中属于他的位置便一直空着,没有哪个大臣敢站在那个位置上,那是潘尚书在朝堂中摸爬滚打三十多年才站上去的位置。

方铮收回了目光,低下头恭声奏道:“微臣弹劾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成国公潘文远。”

潘文远,是潘尚书的名字,这个名字已有多年未被人提起过了。满朝文武都称他潘尚书,潘大人,潘太师,老大人,或直接称恩师,就连皇上,也以“老尚书”称之,从未直呼其名。

方铮这句话说出口,满朝文武顿时惊呆了。

朝堂博弈,向来都是幕后操作,暗中指使。大臣之间便是有天大的仇怨,表面上仍保持着一团和气,演给皇上看,演给别的大臣看,甚至是演给对手看。绝少有这样撕破脸皮直接在金銮殿上弹劾的,如果哪位大臣这么做了,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失去理智了,二嘛,就是他掌握了确凿的证据,有把握将罪名落实在被弹劾的人头上,否则没人会这么做。

方铮只是个五品闲官,而他弹劾的,却是执掌吏部三十年,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一手遮天,并且兼为太子恩师的潘尚书。

群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存着同一个念头,这小子疯了吗?或者,这是皇上要向潘尚书动手的一个信号?

金銮殿内鸦雀无声,群臣们的心提得老高,大气都不敢出,等着接下来的事态发展。

良久,皇上的声音远远传来:“方爱卿详细奏来。”

方铮从袖中掏出一份奏折,当着群臣的面展开,逐字念道:“……微臣弹劾潘文远之罪状,其罪有十。一,欺君罔上,二,陷害忠良,三,贪墨受贿,四,结党营私,五,图谋不轨……”

一条条罪状直指潘尚书多年来犯下的累累恶行,满朝文武表情震惊的看着这个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跪在金銮殿光滑的金砖地板上,面色从容,声音平淡的念着潘尚书的罪状。

“简直是一派胡言!”

方铮控诉潘尚书的十条罪状还没念完,有人便忍不住出班斥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