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飞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精彩之春(第5/6页)
会战结束后,罗卓英在第一时间给薛岳去电,一是报捷,二是要求战区继续派出增援部队,顺势攻南昌。看得出来,老罗意气风发。薛岳呢,无意取南昌,而是召回了半道上的欧震第4军。
罗卓英跟王耀武说:“薛伯陵有时固执得没章法。”
会战结束当天,罗卓英带着王耀武去第74军野战医院看望伤兵,很多士兵身上都有刺刀伤,有的身中七八刀之多。
一个连长问:“长官,我是参加过两年前的南昌外围战的。但这一仗,我们怎么赢了?”
罗卓英看看王耀武,后者未语。
罗继而慢条斯理地总结:“此战敌寇虽进攻在先,但主动权却掌握在我手中。前期内线作战得当,后期转为外线包围。作战中,一、二线诱敌深入,三线围歼决战,继而反转追击,磁铁战术也!其间虽有危情出现,但纵观全局,我指挥部始终主宰战场。正面部队,王将军第74军抵抗坚强,使包围轴稳固,回师参加反包围的部队得以从容转进,逐次收紧口袋。过程中,能够大胆转用兵力,从非正面最大限度地抽兵,运用于最后的反包围中,打破了过去以同等兵力或劣势兵力对优势敌军不能行包围战的心理。”
罗卓英继续说:“当然,士兵作战勇敢是重中之重。因为战斗保证战术。没有勇敢的战斗,何来战术的成功实施?”
此外,他特别提到一点,就是畅通无阻的通信起到重要作用,使集团军总司令部牢牢掌握着各个部队,下面的军部又牢牢掌握着各个师,以此类推,处处获先机,保证了兵贵神速。
罗卓英说得一点也没有错。
后来,罗卓英一直拿上高会战跟坦能堡会战做比较,认为是该会战的翻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俄两军会战,德国人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指挥下,开始以内线作战,先击溃俄军两翼,最后合围中央主力,取得辉煌胜利。
说起来,上高会战中,罗卓英有一个战术用得非常对头,那就是当日军南北两路先于中路开始进攻后,中国军队尤其是北路方面,进行了离心转向,虽然实施过程中有点仓惶,但却始终与日军接触,这样一来,就使得日军只能前进,离上高地区越来越远,而不能与中路合击,初步分化了日军三路并进的战术。
最后,罗卓英也提到:敌人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指挥机关,导致三路日军之间没有协调。
正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八中全会的蒋介石闻得上高大捷后非常兴奋,第一句话是:“罗卓英终于打了个大胜仗!王耀武亦会用兵,果然没叫我失望!”
第19集团军给重庆军委会的《上高会战作战详报》中标明:第51师毙杀日军1223人;第57师毙杀日军1007人;第58师毙杀日军907人。这个数字自然会超过日军战报上的数字,但关键是日军战报上的伤亡数字也常常压缩。
无论如何,上高会战胜负分明。
何应钦当然也非常兴奋,虽然会战的集团军总司令是陈诚的人,但战功最大的王耀武被他认为跟自己最近,故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最高赞美给了第74军:“上高之战在今后作战指导上非常重要,其影响之大,莫可比拟。敌人采取分进合击态势,即可谓外线作战。我军始终固守上高一带既设阵地,依内线作战之原则,先击溃其夹击之一翼,然后转向其主力包围攻击,遂将其各路兵力悉行歼灭,可谓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何应钦进而向记者表示:“我过去抗战宗旨,为敌人一日不退出中国领土,我一日抗战不止;而今(上高会战)后则敌人一日不退出中国,我必须进而消灭它。”
兴奋中的蒋介石,破天荒地将这一会战的具体细节电告各行营和战区一把手:
西安熊代主任(西安行营代主任熊斌)、洛阳卫长官兼总司令(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兴集阎长官(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桂林白主任(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上饶顾长官(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柳州张长官(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老河口李长官(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恩施陈长官(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曲江余长官(第7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兰州朱长官(第8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昆明龙主任(昆明行营主任龙云)、苏鲁于总司令(苏鲁战区司令于学忠)。
“罗总司令指挥适切,能放胆集中优势兵力,彻底包围歼灭敌人。而3、9战区作战地境之变更,能使该方各军在统一指挥下,迅速向一地会战,亦为战捷主要原因。指挥官坚毅果决,始终严厉贯彻包围歼灭之企图。对突围敌人,能适时完成二次包围,追击战斗猛烈果决。能完成包围事态之主要功绩,由于74军能依既设阵地,韧强抵抗,求得时间余裕,以待友军之合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