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仑关(1939年11月~1940年2月) 围点打援(第6/7页)
中村的援军,已被邱清泉挡在六塘两天了。
12月21日夜,今村又派出一路援军,这就是坂田元一第42联队主力。初占昆仑关的松本大队就隶属该联队。同时,今村发电报警告中均:“若第二天黎明前仍不能通过六塘,以军法从事!”
中村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向身边的参谋下令:“深夜强袭,冲过封锁线!否则全体人员在阵地上剖腹谢罪!”
参谋传达完命令后,问了中村一句:“如果都剖腹的话,我们没有那么多军刀怎么办?”
由于今村师团在兵力上捉襟见肘,在钦州担负守备和警戒联络线任务的台湾混成旅团的旅团长盐田定七主动打电话来,要求救援昆仑关。这两部队是没隶属关系的,所以今村听后极为感激。
盐田派手下一个联队,在联队长林义雄带领下,经南宁于12月23日开抵五塘,不过,他们也被拦截了。由此可见,中国军队在设伏方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复合式的。
那边的中村经一夜激战,在伤亡三百多人后,倒是冲过了六塘,前进到七塘附近的一座高地。但七塘同样有中国军队,还是邱清泉的部队,一个野战补充团。补充团随即对日军发起攻击,又是一番激战。12月23日11点过,中村在附近山地指挥作战时,被一名中国士兵用步枪子弹击中面颊而受伤。
同样是这一天,杜聿明终于开始改变攻打昆仑关的战术。将近一周过去了,昆仑关仍在顽敌手里,他再不想办法就晚了。
杜聿明发现,直入打昆仑关的思路有问题。第5军虽克复了关口周边的一些阵地,但并不彻底。现实是,鬼子依托残存阵地,通过坚固的堡垒组成交叉火力网来掩护关口,对中国军队时时形成侧击。要想拿下昆仑关,不彻底肃清周围据点,看来是没戏的。
杜聿明给郑洞国和戴安澜打电话,要他们采取“要塞式攻击法”,把团分到昆仑关四周敌人扼守的高地,一齐发起进攻。同时又下令叫邱清泉在五塘、六塘、七塘留下一部,主力亦回师昆仑关,作为正面攻击部队的总预备队。虽然此时已有友军跟进,协助邱清泉阻击敌人,但邱部主力回调后,日军增援的阻力一定是减轻了。这一点,杜聿明似乎来不及想了。他要做的就是尽快拿下昆仑关。
重新研究地形后,杜聿明认为昆仑关西北的罗塘高地极为重要,必须将之完全捂住手里。这个高地紧邻着仙女山,也是在中日两军间反复易手。
杜聿明说:“如攻下此高地,再丢给日本人,部队长杀无赦!”
结果是:领命的荣誉第1师第1团吴啸亚部久攻不下。
郑洞国换人,汪波第2团上。同时,郑叫人把野战重炮布置在仙女山,从这里向罗塘猛击。
守备罗塘的日军只剩下前面说到的田村以下四十多人了。三木手里也没预备队了,东拼西凑,终于集合了二十九名士兵,在中队长迫田广一带领下前去增援田村。即使日军单兵作战能力再强,二十九人无疑是杯水车薪。三木怎能不明白?打到现在,他更明白的是,在昆仑关东北面的仙女山丢失的情况下,如果西北的罗塘再不保,那么日军就剩下界首高地这最后的屏障了。一旦界首被突破,他的部队将彻底崩溃。
后来日本人谈到昆仑关之战时,说:“这是‘中国事变’以来陆军最暗淡的时期。”
把那可怜的二十九个人打发走后,三木给今村均、中村正雄发了一封内容相同的电报:假如今天太阳落山前援军还无法抵达,昆仑关将不保。
这是平安夜的前一天。
昆仑关上的日本人能否得平安?
三木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是,自己的炮弹已断绝,于是下令叫士兵找地方埋炮。紧接着,向护旗少尉下令:做好焚烧联队军旗的准备。
这话一出口,就说明日本人已陷入绝望。
到现在三木还在琢磨:从南宁到昆仑关,这段距离太近了,援军为什么就打不过来呢?他已经琢磨好几天了。为此,他给南宁的今村均又发了一封电报,措辞有几分抱怨的成分。
三木在几个小时后收到今村的电报。大意是:“为确保九塘,可放弃昆仑关正面阵地;万一九塘不保,可退至八塘,但再勿后退。”
面对三木的抱怨,今村均的回复不软不硬:“贵部连续作战,深表感谢……虽战事凄苦,但当以加藤清正在蔚山的战斗相激励。”
加藤清正,16世纪末的日本战国悍将,一生追随丰臣秀吉。丰臣统一日本后,入侵朝鲜,加藤为先锋。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七年。后来在蔚山,遭中国明朝优势部队攻击,加藤以少战多,死守蔚山十昼夜,支撑至援军到来。
蔚山之战在日本陆军战史课中是场经典战役,加藤是那个时代日本军官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