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京梦魇(1937年12月) 地狱之门(第8/8页)
而且,由于西方记者的离开,日军的暴行大多见于委员们的日记、报告、信件,包括:《拉贝日记》、《费奇日记》、《马吉日记》、《威尔逊日记》、《麦卡伦日记》、《魏特琳日记》、《南京战祸纪实》(史密斯调查报告)、《南京毁灭的日子》(克勒格尔日记)等。
关于用摄像机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的动态画面,现在能找到的不多了。除了日本随军记者伊藤敏松拍摄的第6师团新街口斩首暴行外,最著名的当是美国牧师马吉冒着生命危险偷拍的画面。
马吉有一部16毫米摄影机,大屠杀期间,他用该机器拍摄了长达105分钟的动态画面,其中包括日军在安全区内抓人的镜头。在镜头中,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抓捕中国青年男子。一个镜头是,一名老妇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但日军置之不理,还是把她的亲人带走了。还有在鼓楼医院拍摄的被日军残害的中国平民的镜头,其中有被日军用火烧得面目变形的男子,有被日军用战刀把脖子几乎砍断的妇女。身中37刀后接受威尔逊医生治疗的李秀英,也出现在马吉的镜头里。
很多年以后,当我们看到动态的南京大屠杀暴行画面时,其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后来,马吉把电影胶片给了费奇。费奇离开南京时,乘坐日本军用火车到上海。用费奇的话说,在火车上,他和“一群人们所能想象的最可憎的日本兵”同坐一节三等车厢。记录南京大屠杀的6卷16毫米的电影胶片就藏在他的衣服里。
伸出人道主义救援之手的还有栖霞山江南水泥厂的工作人员丹麦人辛德贝格和德国人京特,二人于南京郊外建立难民收留所,救助了3万多名中国人。
在南京危如累卵的时候,在各国侨民和使馆人员都离开的时候,那些德国人、美国人和丹麦人选择了留在命运未卜的危城,在南京最寒冷的年月,将正义、勇敢和热情的手伸向中国人,正如费奇所说:
难民们曾无数次对我们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激,我们内心时常充满温暖。其实,与他们所遭受的苦难相比,我们的损失与不便显得微不足道。未来会怎样?近期的未来绝不会是光明的,但中国人有一种不可征服的忍受苦难的能力和毅力,还有许多其他的优良品德。正义最终必将赢得胜利。无论如何,我将永远是快乐的,因为我将自己的命运与他们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