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太原沦陷(第7/7页)
很多时候,日军战术是没什么漏洞,但却也枯燥,只会打迂回合围。至于武器,他们也用步枪,也是打一枪拉一下枪栓。在机枪火力上,中国军队甚至不处下风,弹药也并非跟不上。日军的坦克,实际上不足惧,他们拿人的只是重炮数量多,飞机有制空权。打起来时,能一下子压制住中国军队的火力。
封城前,从忻口下来的卫立煌进太原跟傅作义碰了一面,坐守孤城,如何守得住?何况城外的野战部队都已经走光了。
傅作义苦笑:太原是山西省会,就好比南京是中国首都,没法不守一下。何况我等是军人,奉命守城,如何能一走了之?
卫立煌也只有苦笑。
太原守了三天。板垣师团和川岸师团是11月6日到城下的,打到8日晚守军从南城突围。傅作义出城后发现身边就剩下一个排长了。太原之围城太像后面南京战了,只不过太原南城当时没日军围堵,3000多军队安全脱险,而南京战中唯一的出口是滚滚长江!
1937年11月9日上午,南京的蒋介石拿到太原沦陷的电报。在前一天晚上,他终于下达了在上海的中国军队全面撤退的命令。
[1] 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的,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条约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2]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是孙文于民国13年(1924年)4月12日手书,简称为《建国大纲》,全文仅二十五条。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针对国家建设所提出的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