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哲夫成城 第九节(第6/6页)

“便请高帅下令,末将愿率本部兵马,踏平西贼!”包顺大步出列,高声说道。

高遵裕赞赏的点点头,高声道:“包将军有此豪气,堪为诸将表率!本帅今日召集众将,便为破贼之议。五日之后,便是破贼之期!”

帐中众将,自种谊以降,听到这话,顿时都惊愕得说不出话来。梁乙埋率十万之众来攻,一直以来,都是西夏攻宋军守,一夜之间,便听高遵裕说“五日后破贼”,岂非如同痴人说梦一般?一时之间,大帐之中,竟是鸦雀无声。

高遵裕却是视若无睹,继续说道:“这几日来,西贼屡次强攻我西大营,却不曾匹马渡河。我欲与西贼于五日后决战于营前,目下还缺一位智勇双全之人,前往西贼军中,向梁乙埋下战书,约定五日后午时,为决战之期。若梁乙埋敢来攻我,本帅便敢放他渡河!”

众人听到高遵裕这番话,若不是恪于军律,早就要议论起来。但大部分人心里面都是大不以为然。河流本是天然之屏障,西夏军一向不擅水战,又害怕宋军半渡而击,西大营能安然无恙,大半有赖于此。此时将地利拱手让出,搞什么约期决战,未免过于迂腐。兵凶战危,世事难料,万一失手,难道不被人一把火烧了平夏城,到时候岂不悔之晚矣?

有人揣度高遵裕的心思,自作聪明的问道:“高帅莫非是想诱梁乙埋渡河,半渡而击之?只恐梁乙埋不肯轻易上当。”

“本帅并无此意。”高遵裕冷冷的断然否定,“这种雕虫小技,焉能瞒过梁乙埋?本帅当告诉梁乙埋,只要他有种过河进攻,本帅就敢撤掉河边所有哨侯,他渡河完毕之前,我大宋军队不出营一步!”

“这!”众将再也按捺不住,种谊亦忍不住欠身说道:“高帅,此事似乎太险!西贼劳师远来,拿我军毫无办法。末将以为,西贼此时已是心浮气躁,只求速战。若是拖延下去,我军迟早筑城成功,而西贼迟早会孤注一掷,到时候再攻之,可得全功。某亦以为似乎不必现在冒险。毕竟西贼此时锋锐尚未完全磨去……”

“种将军不必多言。”高遵裕摆了摆手,语气中竟无半点商量的余地,“西贼久拖不利,我大军久驻于外,亦非好事。种帅岂能不知?早日决战,一分高下,固梁乙埋之愿,亦我军之愿。”

种谊默默点头,高遵裕这一点,却是说得非常在理的。梁乙埋久攻而无功,仗打得越久,士气就会越加低落,而且国内难免也会遇到问题,自然迫切希望有机会能早日决战;何况西夏军队不善攻城,双方拉出部队来打一场野战,于梁乙埋来说,的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宋军这边,却也有不得不战的理由——若是拖久了,军事上虽然问题不大,但是政治上与财政上的压力,却是不可以轻视的。十几万军队在外面呆上几个月,花掉的,是朝廷一年甚至几年的积蓄。财政刚刚略有好转的大宋,如何能够经得起这般折腾?而且从军事来说,拖得越久,士兵们的警惕感就越低,厌战情绪就越高,这也是客观的事实。万一有变,结果谁也预料不到……但问题是,有什么样的理由,值得高遵裕要如此迫不及待的与梁乙埋决战?以至于他心甘情愿放弃许多的有利条件,来引诱梁乙埋决战?

种谊相信高遵裕不是什么出色的名将之材,但是他也绝不是笨蛋。

高遵裕却没有去在乎种谊在想什么,他凌厉的目光,从帐中众将的脸上一一扫过,似乎要穿透每个人的内心。

“本帅想知道,我大宋军中,有没有一位英雄好汉,敢去西贼军中,送下战书!”高遵裕的声音,冰冷的穿过帐中略显闷热的空气,刺激着每一个人的耳膜。

每个人都在迟疑着。

送战书这种事情,功劳不显,但是风险极大。

天知道梁乙埋会不会借你人头来祭旗?!

“众将,有谁愿往?”高遵裕的声音再次响起。

“末将愿往!”一个声音朗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