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安抚陕西 第一节(第5/7页)

柔嘉县主被邺国公赵宗汉“严加管束”之后的第三天。

石越府邸。

“陆佃在《新义报》呆不长久了。”李丁文一面看报纸,一面淡淡的评论道。

“李先生何出此言?”陈良奇道,拿起一份《新义报》,念了起来:“……当使天下咸知,诛异族,开疆域之功,大宋不吝厚赏,此王韶为枢使,薛奕拜侯爵也;至于镇压同族,平定叛乱,虽有功不可厚赏也。盖国内之叛乱,是朝廷之羞耻,社稷之非福,用兵平乱,不得己而为之。此事于朝廷不足为庆,于官员不足为赏……”

“这么大胆的评论,他也敢说。而且又是和吕惠卿唱反调……”李丁文幸灾乐祸的说道。陆佃自从王安石罢相后,虽然一直是《新义报》的主编,主管朝廷的喉舌,但其立场,却已经较为中立。既不倾向吕惠卿,也不倾向石越。但是支持变法,依然是《新义报》的主要倾向。而在政事堂微妙的平衡中,陆佃也依然担任着《新义报》的主编。

陈良叹道:“新化县叛乱朝廷知道不过四天,但是《汴京新闻》和《西京评论》却在昨天不约而同的知道此事。实在是厉害。而《新义报》居然敢大张旗鼓的讨论政事堂正在讨论的问题,却也是让人吃惊不小。陆佃写这则评论,究竟是什么意思?迎合司马光,和吕惠卿破脸?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主编而已。”

“也许他不过是忠于自己的良心罢了。”李丁文略带讽刺的说道,“眼下管不了他陆佃如何,屋漏偏逢连夜雨。早不来晚不来,初三,新化县叛乱事件;初四,岳州军屯侵占民田,百姓联名告状;初五,卢阳县军屯数十名士兵胁持军屯长哗变。虽然都是些小事,但是连在一起发生,就显得军屯政策弊端甚多了。现在我们只要等着有人拿这些事情来做文章便是。”顿了一会,李丁文又悠悠说道,“新化县叛乱的事情本不足为惧,无论他们怎么样报道,实际上远在荆湖南路穷乡僻壤的事情,对于汴京士林与汴京百姓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谈资而已。朝廷也不可能因为这一点点小事而放弃利益甚大的军屯计划。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是时机非常的不凑巧。”

“是啊,现在汴京的上空,风云密布。”

“这场风云本来公子并不是风暴的中心……”

二人正在交谈着对时局的看法,门房进来禀道:“李先生、陈先生,门外有个道士求见。”

“道士?”李丁文与陈良顾视一眼,见二人眼中都写满了疑惑。李丁文笑道:“是找刘道冲的吧?……问问他是找谁的,若不是找人,便让他离开。”

“他说是王昌先生派人前来,拜见参政。若参政不在,便要见见李先生。”

“王昌?”李丁文心中一凛,望着陈良,见陈良点了点头,李丁文站起身来,说道:“你去告诉他,王先生的人,参政不在,不便在府上相迎。我今天晚上,在陈州酒楼相候。”

晚上。陈州酒楼。

很少有人知道,陈州酒楼从熙宁九年腊月开始,实际上已经是唐家的产业。在这里单独的院子中密会一些不方便在正式场合相见的人,李丁文认为是比较安全的。他一点也不相信何畏之,所以,李丁文同样也不相信何家楼。

“无量寿佛。”在李道士的佛号之中,李丁文开始打量眼前之人。很快,他的目光中露出惊讶之色。

“是你?”

“不错,是我。”李道士微微笑道。

“你投入了昌王门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救命之恩,不能不报。”

“昌王非可为之人。”

“我岂不知。昌王虽然礼贤下士,但是无进取之心。彼若为君,不过中庸之主。或者是又一个仁宗。”

李丁文冷笑道:“就怕是又一个真宗。”

李道士沉默良久,道:“昌王似非怯懦之人。”

“其材华又岂能与今上相比?”李丁文冷笑道:“你既知我在石府,还想要游说公子投入昌王一边?”

“一个平庸的君主,可能更容易发挥臣子的才华。此诸葛亮之于刘禅是也。”

“你知道我家公子之志向?”

“不知道。我云游四方,少问政事。”

“可你偏偏却涉足了这个旋涡。”李丁文指了指面前的椅子,道:“请坐。”

“事有非常而已。”李道士从容坐下,缓缓说道:“但是我相信昌王将来不是昏君。”

“但也不会是一个有进取心的君主。”李丁文淡淡的评价道,“何况,昌王不会有任何胜算。”

“若他有两宫太后的支持呢?”

“两宫?”李丁文反问道。

“太皇太后病重了,皇太后是昌王的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