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湖广初熟 第七节(第2/6页)

便在此刻,耶律浚大营的四周,传来“轰轰”的马踏大地之声,“呜鸣”的号角再次吹响,四面八方不知多少人马,在响彻天地的喊杀声中冲了过来。

耶律伊逊顿时脸色惨白,双眼一红,再次拔出佩刀,高声呼道:“孩儿们,我们拼了!”竟然亲自率着中军杀了过去。但是他耶律伊逊愿意拼命,各部族的军队却不愿意拼命,不知道有谁发现潢河方向没有敌人,立时便带了自己部族的军队,向北方逃去。众多本来都心怀异心的部族军队,顿时纷纷效尤,反倒有不少军队和耶律伊逊的中军冲撞在一起,自然残杀起来。

逃跑的军队越来越多,起先是部族军,后来连契丹军队也开始逃跑,一队队军队如同丧家之犬,再次渡过潢河,一路北窜,各自向自己的老家跑去。而契丹军队害怕处分,干脆各自解决,骑着马匹向自己家里逃去。仅仅在瞬息之间,耶律伊逊的十几万大军,竟然作鸟兽散。

耶律伊逊眼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决一死战的雄心也早已烟消云散,拨转马头,带着身边未散的三万多人马,渡过潢河,也不再去管兀自在长乐城边和萧阿鲁带对峙的耶律连达,径直向保和馆逃去。

大军渡过潢河之后,耶律浚安排了追击部队,向章惇笑道:“贵使相信朕能打赢这一仗,朕也没有让贵使失望。”大战之前,虽然为以防万一,辽人要请宋使先行回国。章惇却坚持只让副使黄庭坚先行返国,自己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耶律浚的武功。对此,耶律浚倒是非常的欣赏。

“陛下指挥若定,料敌先机。敝人十分佩服。”章惇微微欠身,恭维道。虽然此这次大胜,主要因素还是耶律伊逊的部下各怀异心,军心不稳。但是耶律浚的中军大营,早就暗中挖好了大坑,平时用木板垫住,不露痕迹,显然早就把耶律伊逊算计了,章惇的确不能不佩服。“接下来,就要祝陛下早日生擒叛逆,结束内乱了。”

耶律浚淡淡一笑,道:“虽然敌军瓦解,但是耶律伊逊老谋深算,若不能一战成擒,总是心腹大患。他在燕王城屯集了大量军资,驻扎了万余精兵。自以为机密,旁人不知,不料早有人报与朕了。朕料他新败之后,必然不会再去上京,反而会奔燕王城。但无论他奔上京还是往燕王城,其间必经之道,就是保和馆。只要阿斯怜能阻住他,他便在劫难逃。”

章惇起身一拜,问道:“陛下之谋略实不可测。然有一事不明,若耶律伊逊不来偷营,又当如何?岂非致萧将军于死地?”

耶律浚大胜之后,不免微有得色,笑道:“耶律伊逊其人,多疑,好赌,爱用智计。他自以为熟读史书,不愿犯分兵之错。但是在河水结冰之季尚临河扎营,是食古不化,不过赵括之流。朕与谋臣商量,料他骑虎难下之时,必然铤而走险。但若他不来,朕就让耶律信攻下长乐城,让阿斯怜攻下保和馆。切断燕王城与他的通路,由此断他粮道。待他分兵去攻长乐城与保和馆,朕再引大军攻之。他再无不败之理。况且朕还有一着奇兵,阿斯怜断不至于陷于死地。只不过兵事贵在机密,却不可使旁人知晓。”

章惇知道耶律浚口中所谓“谋臣”,必然是指萧佑丹。想到此人将耶律伊逊算计于股掌之中,处处都先一步料到,心中不由凛然。对于大宋来说,自然辽国内乱越久越好,但是如果事情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自然是先示好于强者更加划算。想到来辽之前,皇帝忽然召见,一改前态,不惜以出售震天雷为代价,一定要尽快达成盟约,此时想来,其中必然有许多旁人所不知道的内情。章惇暗中揣测,已知职方馆必然在中间起到了重要作用,至少是相对准确的报告了辽国双方的情况。一念及此,章惇才稍稍放心。一面笑道:“敢问陛下,不知那只奇兵,又是什么?”

“朕听说贵使也曾统兵打仗,何妨猜上一猜?”

章惇微一沉吟,脑中忽然灵光一闪,道:“莫非是右军?若由敝人来用兵,则右军攻下松山后,可以分成两支,一路大张旗鼓,直取于越王城;另一路,却偷偷向西渡过黑河,因为保和馆必然先被萧将军攻取,从保和馆附近渡河,可以非常安全。这一路奇兵,退可以替萧将军固守保和馆,进可以抄袭敌军。”说到此处,章惇已是十分确信,不由击掌赞道:“真是妙计。难怪右军陛下要派两位名臣统军。”

耶律浚哈哈笑道:“外人自是以为朕不信任萧夺剌,所以派萧迂鲁去监视。却不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将一路之军托于萧夺剌,焉有不信任之理?”

熙宁八年冬十二月。

在潢河之畔大破耶律伊逊之后,因为右路军的萧迂鲁没有及时赶到保和馆,耶律伊逊率领残军突破萧忽古的保和馆防线,成功抵达燕王城。保和馆之战,虽然惨烈,却没有任何悬念。因为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兼之又是耶律伊逊经营十数年的部队,萧忽古虽然勇猛,却也不可能违背最基本的规律。他部下的五千骑兵战死三千余人,余下一千多人个个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