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帝后失和,芥蒂初现(第7/9页)
这份奏报写得花团锦簇,但李治一听便识破了其中的谎言——步真与弥射素来不合,昔日为争夺可汗之位,步真曾杀弥射家族二十余人,双方结怨颇深。朝廷之所以在消灭贺鲁后让二人分任两都护,皆封可汗,就是利用矛盾让他们互相牵制。苏海政杀弥射,不是中了步真的离间计就是收了贿赂,替人家拔去眼中钉。这已经够糟糕的了,而弥射诸部离散,甚至勾结吐蕃,更是莫大隐患。所谓与吐蕃人友好也是谎言,分明是追击两部将士疲惫,又遇吐蕃不敢交战,以军资牛马贿赂敌将,换取吐蕃收兵。“共盟誓约,尽欢而散”,还不知结的什么城下之盟呢!
李治听完奏报又恨又怒,只觉浑身颤抖、双眼昏花,俨然是风疾复发。这次他没声张,一来不想耽误行程,二来也不想闹得百官人心惶惶。难受可以忍着,苏海政惹的麻烦却得解决,他兀自骑在马上,回头张望。
皇后的安车远远跟在后面,遇到大事最好的参谋不就是媚娘吗?然而这次李治却犯了犹豫——还能再让一个女人继续干政吗?权力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最稳妥。
李与许敬宗居于百官之首,并辔而行,一路上有说有笑。李治摇摇头——这一文一武实在有些老迈了。且不说李的性情,许敬宗近来也只是承风顺旨,朕和媚娘说什么他就办什么,极少出谋划策。一个是凌烟阁功臣,一个是秦府学士,如今也到了无所用心、享清福的年纪啦!
李义府紧随二老之后,低着头似有心事。李治只轻轻瞥他一下,就把目光移开了——原本朕还拿你当股肱,以为是张行成在世;现在才看清,不过就是个小人!拍媚娘的马屁那么不遗余力,谁晓得背后有何勾当?若非念你是潜邸旧人,又有些才华胆识,早将你撵走啦!
李治的目光在群臣间游走半晌,最后才拿定主意,吩咐王伏胜、李君信:“你们去把左相许圉师,还有西台侍……不!东台……诶?不管那么多,把上官仪也叫过来。”
宦官领命而去,不多时便把二人引到御马之侧,李治没好气地将奏疏交与他们:“这是苏海政的杰作,你们也开开眼。”
二人只略微扫了几眼就猜出了毛病,不禁脸色阴沉,却劝慰道:“陛下息怒。”
“事已至此,怒复何益?你们有何建议?”
上官仪当即道:“救援迟缓、反致内乱,私与吐蕃纳款,又巧言令色蒙蔽主上,理当严惩苏海政以儆效尤。”
许圉师瞥了上官仪一眼,心道——你倒是正气凛然,但脑筋实在不够聪明!
“陛下啊……”他赶忙接过话茬,“臣以为此事非但不宜声张,还应奖赏他,至少表面上应该嘉奖。”
“嗯?!”李治不解。
许圉师耐心解释:“高丽兵败、百济不稳、铁勒复叛,近来边庭罕闻露布。无论苏海政说了多少鬼话,突厥有没有隐患,龟兹叛乱平息是明摆着的,现在正需要有场胜仗。”
“嗯。”李治明白了——眼下唐军屡屡受挫,这时有场“胜仗”总比再吃一场败仗好得多,有利于鼓舞人心。
“再者,苏海政杀弥射,乃与步真同谋。今若处置海政,步真弄不好会叛乱;若连步真一起问罪,弥射又死,朝廷立的两个突厥可汗都没了,到那时谁替陛下辖制诸部?所以非但不能问海政之罪,还要给他升官。”
“这也忒便宜了他!”李治不忿。
许圉师笑道:“陛下勿怒,臣有个办法,您不妨就让苏海政接任安西大都护,然后在任命诏书中隐隐约约点破其谎言,责令他和步真好好安抚诸部、戒备吐蕃。他心知陛下察察为明,故纵其罪,必然会竭力弥补过错。谁惹的麻烦谁去收拾,收拾得好便罢,若收拾不好,新账老账一起算!”
“也罢,就依你之计。这份诏书便由你二人亲自起草,务必要把话点透。”拿定主意李治气恼稍解,感觉头晕不似方才那么厉害了,倏然想起上官琮的提醒——风疾虽愈七成,但万不可着急动怒,情绪和顺才保平安。
默默出神之际,王伏胜又报:“司宪大夫杨德裔求见。”
李治已猜到他为何而来,有心不见,但回头一望,杨德裔已骑马赶至亲卫队前,不便再阻拦:“放他过来吧。”
杨德裔催马到李治身侧,问罢安便道:“臣之奏疏陛下看否?”
“看过了,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