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渡劫波媚娘定君心(第8/11页)

三、暗算无常

虽说皇帝不在京城,但长孙无忌主持下的长安一切亦如寻常。

城东的太尉府车水马龙、高朋满座,众多官员汇聚于此,俨然成了另一个朝堂。这其中既有高履行、裴行俭、独孤谋、长孙曦等无忌平素亲睦之人,也不乏御史中丞袁公瑜、秘书监上官仪、大理寺少卿辛茂将、中书舍人李义府等慑于权威讪讪示好者,更有一批以大理评事侯善业为首的四处钻营之人。

长孙无忌端坐正堂,漫顾那一张张恭顺的面孔,不禁手捋须髯连连颔首——他明显有些飘飘然了。不过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资格得意,顺利将外甥推上龙床,并助其稳固帝位、尽诛隐患,又预定未来储君,这功劳还不够大?单单李治巡游的几个月他便办成好几件事,在驯服的处月部之地建立州县,又彻底平灭陈硕真叛乱。虽然李治在万年宫遭遇洪水,着实令他寝食难安了好几天,不过事后得知圣驾无碍又不免加额庆幸。总之一切顺利,社稷稳定国泰民安,大权在握百司听命,朝堂上也再没有“敌人”了,能不高兴么?

堂下官员大多也很高兴,或许该说是兴奋,升官显达的机会来了——房遗爱谋反案牵连大批高官落马,刘德威、张士贵等纷纷告老,也是事有凑巧,最近又有工部尚书阎立德、右卫大将军公孙武达、左监门卫大将军樊兴等年迈老臣病故,朝中许多要职开缺,这正是谋求晋升的好时机。所以大家纷纷走门子,只要元舅替自己说句话,岂不比辛辛苦苦办差事、熬资历强?

长孙无忌虽有些自鸣得意,却不糊涂,岂会不知这帮小官来意?他欣欣然听罢众人的谄媚之词,最后才郑重开言:“尔等之言忒过,老夫得以辅弼天子成就功勋,全赖先帝与今上之信任,怎可贪天之功为己有?尔等来意老夫尽知,但朝廷用人自有法度,此地又是老夫家宅,非敢妄议政务。诸位还是请回吧。”

话音方落,只见御史中丞袁公瑜笑呵呵道:“众意切切不便却之,太尉即使不愿公布,也该稍稍透露一二,以安众人之心。况三省之事倚仗太尉定夺,又怎算妄议?您是天子之舅,在朝在家皆一样,难道谁还敢挑您的不是?”御史大夫现今在缺,他这御史中丞便是御史台最大的官,这番话是向无忌保证——人事安排您只管说,我们御史台绝不敢以卵击石弹劾您。

无忌虽不怕事,却也不愿惹麻烦,这会儿闻听了袁公瑜的保证,果然踏实不少,便道:“好吧,既然如此老夫也不妨明言。此番晋升补缺皆按百官资历循序而晋,不会越级提拔,老夫也绝不会照顾任何亲近之人。”

众人听罢齐声称善,不过都觉得是场面话,并不相信。一向心急的大理评事侯善业乍着胆子道:“太尉抉择固然英明,不过一概以资历为准未免埋没奇才。若有政绩斐然、才智出众之辈,是不是……”谁人政绩斐然、才智出众?其实全靠宰相和吏部的嘴为凭,他其实是问有没有通融幸进的可能。

无忌不待他说完,重重咳了一声,脸色立时阴沉:“老夫方才已言明,绝不会有照顾之事,难道你耳聋?”

侯善业吓得脸色煞白,忙诺诺而退。

“我大唐江山赖先帝百战而定,从龙之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亦多艰辛。后龟鼎既立,又赖众有司草创典章、完备礼仪,此皆有大功于社稷之人。今海晏河清,坐享太平,后进者岂可积薪于上,逾越资深旧人?唯有详考资历、循序而晋,方不失朝廷之公正。”无忌这番话的确发于肺腑,说得语重心长。

“太尉言之有理。”众人嘴上附和,心里却不以为然——说什么循序而晋、善待旧人?李道宗、宇文节等辈何尝不是筚路蓝缕的有功社稷之臣?你如何对待他们的?想除掉的都除掉了,想排挤的都排挤了,这会儿又想起维护公正,难道天下的道理都姓长孙吗?

沉默了片刻,袁公瑜又插口道:“政之为理者,取一切而已,非斟酌贤愚之分,太尉首重资历乃是正理。不过现今列卿、尚书等职亦开缺,就连我们御史台也无长官,这些显要之职付与何人,还请太尉告知。我等详备细务,到时候恭迎新上司到任,也不至于仓促。”

“这倒无妨。”无忌当即回答,“御史大夫人选尚未与其他宰相商定,不过老夫倡议晋升婺州刺史崔义玄。前番陈硕真之乱,崔公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以微弱兵力大破反贼,又驱兵睦州连战连捷,擒杀妖女立下首功,正该加以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