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第2/13页)

二 【玄奘之《成唯识论》】

及乎唐代,玄奘对于佛学,又有有系统之介绍。玄奘俗姓陈,缑氏人,生于隋末。年十三出家。以唐太宗贞观三年(西历六二九年)赴印度求法,时年二十六。至贞观十九年(西历六四五年)归至长安,于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历六六四年)卒。玄奘一生事业,为介绍世亲护法等一派之佛学于中国。自印度返国后,其全部精力皆用于翻译。实可谓为佛学之忠实的介绍者。然正因其如此,故其所倡导之宗派中,最少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但其教义极有哲学的兴趣。今依玄奘之《成唯识论》所说,略述其唯识义,以与上所述有中国人思想倾向之佛学相比较。

(一)唯识教双离空有

依此派所说,众生皆有我法二执。我执者,执“我”,为实有;法执者,执“法”,即诸事物,为实有。唯识教之目的,即欲破此二执,显示二空。二空者,我空法空也。《成唯识论》以为所谓“我”“法”,“但有假立,非实有性”。所谓“我”及“法”之诸现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识谓了别”,属于西洋哲学中所谓与物相对之心。识为能变,“我”“法”为所变。此能变之识有八。此八种识,又可区分为三类,即世亲颂所谓“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异熟即谓第八识,思量即谓第七识,了别境识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也。

若知“我”“法”为“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非实有性”,则达二空矣。然“我”“法”所依之识是实有,故亦非一切皆空。窥基云:

由此内识体性非无;心外我法体性非有。便遮外计离心之境实有增执;及遮邪见恶取空者,拨识亦无,损减空执。即离空有,说唯识教。有心外法,轮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藏经》卷四三页二四三)

谓离心别有外境存在者,是谓“增执”,谓于事实真相有所增也。谓识亦不存在者,是谓“减执”,谓于事实真相有所减也。《成唯识论》以为境无识有所谓“离空有说唯识教也”。然此乃唯识教之第一步说法。究竟言之,识亦系“依他起”,详下第六目中。

(二)识之四分

《成唯识论》云:

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若细分别,……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一十)

漏者烦恼之异名。带有烦恼之识,即有漏识也。“识谓了别。”故“有漏识自体生时”,必了别其所了别,必有能了别及所了别。能了别即能缘,所了别即其能缘之对象,即所缘也。因有能缘,故有所缘。所缘亦识所变也。此外尚有相分见分所依之识之自体对于其自己之知识,名自证分。自证分即识之自觉。其自觉之自觉,则第四证自证分也。

识能变“我”“法”诸相,“变谓识体转似二分”。(《成唯识论》卷一,《大藏经》卷三一页一)二分即相分、见分也。“依斯二分,施设我法”,此施设即是假施设也。《成唯识论》云: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似彼现,故说为假。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卷一,《大藏经》卷三一页一)

外境非如识之有,内识非如境之无,此所谓离二边,契中道也。然此亦第一步说法,详下。

(三)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云:

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七至八)

第八阿赖耶识,译言藏识,因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又名异熟识,因其能引生异熟果故。所谓异熟者,谓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异熟果者,此所熟之果,乃其因变异所熟,与其因异时异类也。又名种子识,因此中藏有诸法,即世间及出世间一切事物之种子也。

阿赖耶识中之诸法种子,有谓“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成唯识论》卷二,《大藏经》卷三一页八)此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中俱备,非受其余诸识熏习始有。有谓:“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同上)如麻本无香气,以华熏之,乃有。不过此所熏及能熏,皆无始以来即有,故诸种子亦自无始以来即成就耳。又有谓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二者始起。”(同上)此即调和以上二说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