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行仁政的真实后果(第5/6页)
《太誓》这段话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攻打邘国,有人说是攻打商纣王,到底是打谁,我们就不管了,知道打的是个暴君就行了,考据问题照例留给专家。
孟老师这番话里引了两段书。一开始那段他没说出处,但一看文字风格就是《尚书》,说的是周武王东征的事情;后一段是《太誓》,这是《尚书》里的一篇。他老人家这回是跟《尚书》干上了,咱们也跟着干吧。
奇怪,前一段文字却在《尚书》里找不到,只有一处类似的地方:“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这句是出自《尚书·武成》,讲的是周武王灭商的经过。这个“武成篇”我在上本书里已经有过一些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它很有名就是了。从这几句看来,武王开国和商汤王开国好像如出一辙啊,谁也不是为了贪图私利,都是讨伐暴君,吊民伐罪。反正历史都是他们这些胜利者写的,宣传工作也都是他们做的,被讨伐的那些“暴君”是不是没被打死也得被对手的宣传攻势搞得窝心而死,这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我们现在只是知道,这个“武成篇”是后人伪造的。
怎么全是假书啊,有点儿真的没有啊?
《太誓》是不是真的啊?
当然了,即便书是真的,书里记的事也不一定是真的。
《太誓》一共三篇,都是讲武王伐纣的事,记载了很多周武王在重要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容无非都是商朝如何坏,我们如何好,上帝如何跟纣王绝交,又如何跟我们建文。但是,这个《太誓》也是后人伪造的。
把《孟子》对《尚书》的引文,还有其他古籍里对《尚书》的引文通通归纳出来,然后找出哪些话是今版《尚书》里没有的,单把这些话挑出来,再模仿《尚书》的文字风格,把这些所谓逸文敷衍成篇,借古人的嘴表达自己的思想,假书就这么出炉了。
其实平心而论,古人造假比现代人有良心多了,虽然假冒,却绝不伪劣。比如说,分辨《尚书》的真假有一个虽然粗糙却很简便的法子,那就是看它的行文风格,但凡文笔漂亮的就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上本书介绍过的那个出自《尚书》的宋儒经典座右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么漂亮的句子,嘿嘿,假的。前边还介绍过一句“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也很漂亮,也是假的。
假话说来说去,最后就变成真的了。这么多篇假《尚书》文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上千年的影响,多少读书人都拿它们当圣贤名言,当权威教材!这些假货的冲击波直到现在也依然没有散尽,我们熟悉的很多响当当的圣贤之论都是出自这些假货的。我把《孟子》这一节里遇到的几篇《尚书》摘来给大家看看,把其中流传到我们现代的一些名言和成语用括号(【】)加黑体字标出来,不用解释,大家一看便知。
先看“武成篇”: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