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还是不推销,这是个问题(第2/5页)

陈代很肯定地说:“不卖,是送。”

“啊——”

陈代接着说:“东西是送给人家的,可人家也得出点钱表示心诚……老师您别担心,齐国临淄那地方是我们陈家的势力范围,您尽管放心好了!”

孟子越发狐疑:“你真有那么大的势力?”

陈代神秘地一笑,压低声音说:“您忘了吗,我可是齐国那谁谁谁的小舅子,别说给您在临淄弄个小摊儿,就算您想注册一家皮包公司,那也是我们家那谁谁谁一句话的事。”

“呸!”孟子突然翻脸,“我怎么教出你这么个学生来!有事说事!”

陈代连忙低头,应声称是,好一会儿才接着说:“老师您别生气,其实,学生的意思呢,只是奇怪您为什么不主动找到诸侯们上门推销?您这么干耗着,岂不是浪费大好青春吗?这有点儿小家子气了吧?如果您能稍微把老脸往下拉一拉,虽然看上去吃了点儿小亏,可说不定就能有大便宜占啊!”

孟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半晌才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这是齐景公时候的事……”

孟子把这个故事讲得过于简单,让人不知端倪。其实这故事在《左传》里也有记载,虽然和孟子的版本稍有出入,但大意是一样的,而且详细得多。我们还是借《左传》来看看吧:

按《左传》的记载,这件事发生在鲁昭公二十年。这一年大事很多,单就齐国来说,前文讲过的齐景公生病,梁丘据出主意要杀祝史,晏婴劝阻,都是发生在这一年。到了这一年的年底,看来齐景公那场病终于好了,这得赶紧舒展舒展筋骨,就打猎去了。

齐景公去打猎,派人去叫猎场主管。使者见了这位主管,一扬手里的旌旗,招呼道:“大王找你呢,快跟我走!”

猎场主管也怪了,纹丝不动。

使者直纳闷:“你想违抗大王的命令不成?喂,我再问你一次,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主管一摇头:“不去!”

使者还很善解人意,关怀了一句:“兄弟,别这样哎,是不是有什么事想不开?本来说要涨工资结果又没涨?这次没赶上分房?到底是怎么了,你倒是说啊!”

主管只是摇头:“不去!”

使者一看,完了,这小子看来是打定主意要自杀了,于是回报齐景公,把情况如实反映了上去。

齐景公大怒,心想我这病刚好,你小子就来气我,太不像话了!齐景公越想越气,喊一声:“来人,把那个臭小子给我抓来!”

不多时,猎场主管被押来了。齐景公气哼哼地说:“我派人叫你你不来,非得捆你你才来?气死我了!我得好好想想怎么弄死你!”

猎场主管毫无惧色,冷静地说:“我没犯错,为什么杀我?”

“哦——”齐景公倒愣住了,“你这臭小子,看见棺材了还不落泪,撞到南墙了还不回头,你你你,你倒有理了啊?”

猎场主管回答:“我确实有理啊!国君要召唤谁,都是派人拿着相应的信物的。召唤大夫用的是旌旗,召唤士人用的是弓,召唤猎场管理员用的是皮帽子。可您派来的使者拿的是旌旗而不是皮帽子,这不合规矩啊,所以我才不敢跟来。”

齐景公一怔:“嗯,说得倒是在理。好吧,那就不杀你啦。”

——孟子讲完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意思是说:有志之士坚持操守,不怕死无葬身之地,勇敢的人也不怕掉脑袋。孟子然后又说:“孔子当年盛赞这位猎场主管,赞就赞他坚守礼制,不合乎礼法规范的事情他坚决不做。”

孟子接着把话引到了自己身上:“我如果不等待诸侯的召见就直接上门推销,那岂不是连这位小小的猎场主管都不如了吗?”

陈代连连点头称是,心里却想,做销售的可绝对不能有我们老师这种心态啊!应届毕业生们也千万别听我们老师这套,现在都讲主动出击、双向选择呢!

孟子接着教训陈代:“你方才还说什么受点儿小委屈好占大便宜,你这完全是从利益出发来想问题,太反动了!照你这么说,就算多受些委屈占点儿小便宜也是划得来的了,反正都是有赚嘛!嗯,我真得好好做做你的思想工作不成,让你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陈代心说,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人生观、世界观早都定型了,况且我想干什么谁能拦着我?现实诱惑又那么多,无论您再怎么说,我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瞧您以前又是提倡学习尧圣人,又是提倡学习舜圣人,可诸侯权贵们虽然嘴上都说得好着呢,实际上不还是该贪的照贪,该坏的照坏吗?不过呢,表面上还得装出恭恭敬敬的样子,挑大拇指赞美您的大道理,谁让您是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