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风云际会,还是羊入虎口?(第7/7页)
不必我来解释了,什么叫“药不瞑眩,厥疾不瘳”,金大侠这里说得很清楚了。
有人可能起疑:人家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是通俗读物,为什么夹杂着《尚书》的句子呢?《尚书》可是连不少古代知识分子都视为天书的超难懂的东西啊!
的确,写通俗小说完全没有必要夹杂着这般古奥语言,但事实是,《尚书》虽然古奥,这八个字却在历朝历代一直都很有群众基础。
别说书生读四书五经都会熟悉《孟子》,就连医家也视这八个字为诊疗格言。清代有部医家小说叫《医界镜》,酒席间行酒令,某公便是化用这“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结果惹得哄堂大笑,旁边有人劝他说:“这话拿来行酒令也用得太熟滥了,换换吧!”——看看,这居然是老生常谈,行酒令都被人笑话,要是现在谁行酒令来上这么一句,一准儿得被人骂为拽文了!
所以这话金庸用得,恐怕是因为台湾没有什么文化断层,一些传统的东西就那么延续下来了,文人信手拈来,读者也不觉得有什么阅读障碍。咱们稍微把眼角往下瞟一瞟,“有道是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既要奏刀治病……”金大侠接下来这个“奏刀”一词也是来自古文,我们小时候在“庖丁解牛”里学过的。
“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孟子引用《尚书》,是《尚书》的哪一篇呢?
——是《尚书》的“说命篇”。这一篇不是说医药,不是说治病,而是在说政治哲学:
商朝的高宗武丁是一位明君,前面已经介绍过他的一些事迹了,上本书讲“公孙丑篇”里不是说过一个“高宗雊雉”的故事吗,就是这位商高宗。
高宗武丁的老爸死了,武丁为他守孝三年(这一点在《孟子》的下一节会详细来说,这里先埋个伏笔)。在这三年里,武丁把政事交给宰相,自己装哑巴,一句话也不说,直到找到了泥瓦匠傅说(读“月”)。
傅说别看是泥瓦匠出身,却是个栋梁之材。武丁对他说:“请给我多出好点子吧,请帮助我修德吧!我要是菜刀,你就是磨刀石;我要想渡河,你就是船和桨;我要是干旱,你就是春霖。来帮我吧!如果吃药的人没吃得昏头涨脑,那病是不会好的;如果赤脚下地不看路,脚就会受伤……”(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这一段内容最好读读我在括号里放的原文,感觉一下什么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可是,这段话也太铿锵有力了,也太掷地有声了,还这么押韵,这是商朝人的话吗?
有人起了疑心。我在上本书里不是讲过《尚书》造假的故事吗,这一篇“说命篇”便是后来被考证出来的假货之一。大家现在可以体会一下古人一种最典型的造假手法了:《孟子》里明文说是“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引自《尚书》,可《尚书》里却没见这话,这就说明孟子看过的《尚书》篇幅比较完整,后来在秦火和岁月中流散了不少,这一篇遗失不见了。那好,那就以这八个字为基础,编造出上下文来,敷衍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再设计一个机缘,从哪里把它“发现”出来,号称是古本孟子。别人要是一看,咦,《孟子》里说的“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居然在这个本子里有,这一定是真货!
孟子又来情景教学了。
“来,世子,把这些药吃下去,”孟子掰开了世子的嘴,“体会一下什么叫‘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世子终于醒了过来,迷迷糊糊地说:“孟老师,我明白了。”
孟子笑道:“有什么感觉?”
世子说:“刚吃下去的时候,当真是昏头涨脑,转得厉害,后来我就人事不知了。对了,您这是什么药啊,好大的劲头?”
孟子又是嘿嘿一笑:“这药嘛,两千年以后人们叫它摇头丸。”
“啊——”
归纳一下,这一节里孟子找来成覸、颜渊和公明仪这三位前辈高人来给世子现身说法,这给人的感觉有点儿像传销课,世子是个新入道的,而成覸他们三个却早已混成了大区经理或者是金牌业务员。你也想当大区经理吗?呸,太没出息了,才这么一小点理想啊,要做也要做传销业的老大!这其实一点儿也不难,大区经理不也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的人吗?业界老大不也是两只耳朵一张嘴的人吗?大家都是一样的,只要满怀信心按照秘诀去做就是了,一定能成功!秘诀也简单,一共就两条:一是脸要厚,二是心要黑。(孟子的两条是“道性善”和“称尧舜”,正好相反,别记混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