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在南方(第2/3页)

石坚会意。这是他的教育政策,为了使少数民族改变落后的局面,还有汉化,石坚从幽云十六州回京城,再次推出了教育工程。不但向北方以及西方,连南方也不例外,派了大量的读书人指导这些民族的孩子上学。为此,朝廷拨款达到了几千万贯。这还是现在因为印刷术的改进,节约了大量成本。同时石坚还指导学生发明了黑板与粉笔。

这位姓孟的夫子,恐怕也是这些读书人之一。

但敢于吃这个螃蟹的人并不多。虽然宋朝读书人不在少处,可他们最终目的还是考取功名,朝廷是为这些教书先生拨下巨大的薪水,可孟子不是说过,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石坚对他们这种想法无语,还不能强逼。特别有些读书人,靠妻子劳动,来养活他们读书,指望着一朝高中,改变命运。可那有那么好的事,朝廷数年一次科举,从秀才一直考到进士,每次考中的人将近百分之一,那么好高中的?象考中进士,全大宋几十万读书人,可几年才录取几百人。这需要才华,还需要机遇。正好考题对了口味,才会脱颖而出。

可人家有人家的想法,我本来才华就不足了,现在再教其他孩子读书,岂不是更分了心?石坚不好强劝,随他们了。

但还是有许多读书人看出这种好处,在教导孩子读书时,自己也在一边温故而知新。同时拿了朝廷的薪水,足以养家糊口,也没有剥夺自己参加科考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唯一让他们不满的就是所到的地方条件都很艰苦。最后前去报名,只是那些家中实在端不锅盖,没有办法渡日的穷秀才了。

石坚点头。读书人未必有出息,可想要有出息,并且有大出息,肯定要读书。

“这话也未必对吧?”小姑娘眼里出现了一丝迷茫。

石坚笑了笑说:“也能这样说。读书未必有出息,但书读得多了,读得深了,就一定有出息了。”

石坚未必对这个小姑娘感兴趣,可对这个种族的妇女十分地同情。在这个种族中,有明确的性别分工,女不犁田,男不插秧。如果劳动力缺乏,妇女必须女扮男装在夜里犁田。男人犁田、耕地、整修田埂。这些活儿较费力,且泥里水里的拼搏,对妇女来说确实困难。这并不是说妇女不辛苦,插秧、割秧、挑禾等,不说别的,仅就腰来说,快要断了。其实农业生产中这些软活比犁田耙地更吃苦。

“可我们寨子中那位老夫子书读得多吧?”

石坚心里笑了一下,读得多,有什么用,要读得精,最少到了南方的读书人很少有功名在手,大多数连秀才都没有考中,但这话,石坚并没有说。他问道:“难道你们寨子里面那位老夫子遇到了什么麻烦?”

小姑娘听了脸色变了变。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说道:“你们来自宋朝什么地方?”

申义彬再次警惕地看着她。

石坚暗中拽了一下他的衣服,意思不要想那么多,小姑娘眼神在哪里,单纯清澈,况且他们这次前来,也只有他们这十几个人知道。

石坚坦然地答道:“我们来自大宋的京城。”

“那你们一定认识宋朝的许多大官吧?”

石坚一笑说:“我们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我们。”

小姑娘眼里出了失望。

石坚问道:“这位姑娘,你问这么多有什么事吗?”

这时后面的老船夫喊了一声,这个姑娘眼里闪烁了一下,走了出去。山歌再次传出来:

“天上的乌云一般黑哟。

地上的乌鸦一般黑哟。

什么心儿要不得,

有了良心哎——成了短命的花。

什么事儿做不得,

做了善事哎——小鬼马上来捉拿。

为什么美丽的兔子,

狼要来吃啊?

为什么美丽的花朵,

风雨总要来吹打?

天上乌云一般黑哟,

太阳躲在乌去后面不说话。

地上的乌鸦一般黑哟,

凤凰躲在乌鸦后面不说话。”

申义彬听了后,对石坚说道:“石大人,我们不要多事。”

石坚一笑,说道:“我看看,放心,我不会自不量力的。”

申义彬叹了一口气,这一行本来他就不赞成,可石坚偏要来。来了这个小姑娘又跑来说什么老夫子。

他听得说道:“石大人,这些地方是大宋的羁縻之地。”

石坚冷笑一声:“是羁縻之地。可现在我们教他们孩子读书,如果他们不善待我们的教书先生,不妨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羁縻是因为民族观念不同,可不能完全脱于管辖,这最后还会形成坏事。随着宋朝的强大,这种羁縻制度必然要收紧,走上轨道。

后面小姑娘唱完了山歌,正在与她父亲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