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意趣(第3/4页)
1934年,郁达夫时已定居杭州。年初某日,他一早起来感到“郁闷无聊”,便外出散步。他在日记中说:“钱塘江水势已落,隔江栈桥,明晰可辨,钱塘江桥若落成,江干又须变一番景象了。西湖湖面如一大块铅版,不见游人船只,人物萧条属岁阑,的确是残年的急景……心胸不快时,登吴山一望烟水,确能消去一半愁思,所以我平均每月总来此地一二次。”
1928年夏天,郁达夫从杭州北上避暑,在北平逗留月余。8月25日日记记:“昨晚为中元节,北海放荷花灯,盛极,人也挤得很。晚饭后回来,路上月明如昼,不意大雨之后,却有此良宵矣。”
钱穆有野趣之好。在西南联大时,他平时住在昆明郊外僻静的县里,除到昆明授课外,便是独居著书,用一年时间写了洋洋50万言的《国史大纲》。陈寅恪曾来这里一游,笑道:“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钱穆后转投成都的齐鲁大学,同样选择城外三十余里的一座孤宅。他函告学生:“乡居最惬吾意。”
钱穆与钱锺书家有旧。杨绛和钱锺书订婚后,1933年秋天从无锡北上清华读书,钱穆则在燕京大学教书,钱锺书的父亲便把杨绛介绍给钱穆同行,以便有个照应。两人一路无话,杨绛回忆说:“我们买的是三等坐席,对坐车上,彼此还陌生,至多他问我答,而且大家感到疲惫,没有什么谈兴。”车过蚌埠后,窗外一片荒凉,“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庄稼,没有房屋,只是绵延起伏的大土墩子。”杨绛叹气说:“这段路最乏味了。”钱穆却说:“此古战场也。”钱穆告诉杨绛,哪里可以安营,哪里可以冲杀。杨绛说:“尽管战死的老百姓朽骨已枯、磷火都晒干了,我还不免油然而起了吊古之情,直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在望,才离开这片辽阔的古战场。”
汪曾祺在高邮县城读初中时,护城河沿河栽有一排很大的柳树。汪曾祺说:“柳树远看如烟,有风则起伏如浪。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烟柳’、‘柳浪’,感受到中国语言之美。可以这样说:这排柳树教会我怎样使用语言。”
1948年夏天到1949年夏天,汪曾祺在北平午门的历史博物馆工作了一年。他后来回忆:“到了晚上,天安门、端门、左右掖门都关死了,我就到屋里看书。我住的宿舍在右掖门旁边,据说原是锦衣卫——就是执行廷杖的特务值宿的房子。四外无声,异常安静。我有时走出房门,站在午门前的石头坪场上,仰看漫天星斗,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就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钱穆是无锡人,他在20岁上下的时候,大约有一年时间,每周都坐船来往于家乡的梅村和荡口两镇。他晚年回忆说:“余坐船头上,读《史记·李斯列传》,上下千古,恍如目前。余之读书,又获深入新境,当自读此篇始。”
曹聚仁20多岁时,在暨南大学教书。学校设在距上海十多公里远的真如镇,那里还是旷野,一派野趣横生的景致。曹聚仁说:“那时的真如,可以说是十足的农村生活,环绕暨南四周围的村落,都是平房,和我自己家乡的农村差不多,因为海风大,绝少有楼房。散散落落,有几处园子,连带有几座楼房,那都是上海大户人物的郊外别墅,假日消闲之地,并不出租的。后来,我和张天放师,总算找到了一所靠近杨家桥的楼房一同住下,当我们厌倦于上海尘杂生活的时候,这是很好的新环境。”“住在洋楼里,欣赏农村景物,当然是高雅的,隔篱桃花盛开,一阵风过,送来了菜花香,岂不是羲皇上人?这样的诗意生活,我是领会得的。”
1924年6月,周作人去山东讲学,6月1日车抵济南,他在一封信中说:“十点钟车到济南站后,坐洋车进城,路上看见许多店铺都已关门,一一都上着‘排门’,与浙东相似。我不能算是爱故乡的人,但见了这样的街市,却也觉得很是喜欢。有一年夏天,我从家里往杭州,因为河水干涸,船只能到牛屎浜,在早晨三四点钟的时分坐轿出发,通过萧山县城,那时所见街上的情形,很有点与这回相像……我不能说排门是比玻璃门更好,在实际上玻璃门当然比排门要便利得多。但由我旁观地看去,总觉得旧式的铺门较有趣味。”
黄裳的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他说:“在我的记忆里,天津这个城市是温暖的,是一个非常值得留恋的地方。”他回忆说:“在梨栈十字路口的转角,有一家天津书局,小小的只有一间门面,但橱窗的布置却很有特色。一个冬天的傍晚,天上飘着雪花了,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候,我在这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铺成的雪地、红丝带捆好的贺年片、小纸房子、‘故宫日历’……错落地安排在‘雪地’上,还有几本新书。行人匆匆地从背后走过,没有谁停下来欣赏这美丽的雪景。我想,这大概就是给我带来温暖回忆的一个特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