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界限(第3/5页)

众御史纷纷奏请道:“正是正是,正该召四方军镇速速入燕勤王。”

郭汾一时难以回答了,她也懂些军事,却说不上精通,一时不知道以眼下的战局而论是否应该召四方兵马勤王。

……

便在这时,魏仁溥站了起来,行了一礼,对冯道说道:“此处是纠评台,吾身为纠评台论宪堂论宪,有三议要说。请大代言准!”

冯道眉头皱着,问:“哪三议?”

魏仁溥道:“第一议,纠评台的职责,一者,建制律法的议论与通过;二者,国本大事的表决;三者,国家事务的成果监督。至于军国政事的谋划,有政务院、枢密院,具体事务的参赞参谋,有翰林院。现在攻防与否,该由政务军务大臣谋划,所有纠评御史,立刻退场,这些具体事务,请交给宰执与枢密吧。”

他此言一出,全场纷然!连郭汾也听得呆了,冯道更是无比错愕。

纠评台的制度,从当初的设计上来看的确诚如魏仁溥所言,但政治规划是政治规划,政治现实是政治现实,虽然制度写在那里,可天底下无论是谁,都不会嫌自己权力太多,兼且这个制度又是本朝新设,前所未有,没有经验可循,纠评御史们慢慢地就一点点地越过了界限,在“代民发言”这个大义之下,遇事则议,遇事则论,甚至觉得自己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论!反正都是代民说话,谁敢不让我说,那就是堵塞言路!

对此,纠评御史们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而国人从上到下,也都没几个觉得有什么问题。

直到这时被魏仁溥一提,许多有识之士才蓦然发现这段时间纠评台似乎有些越界了!许多人更是听得暗暗点头。郭汾听得欢喜,心道:“这些日子心中总憋着,总感觉国家政事出了问题,却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今日还是亏了道济,能把道理清清楚楚简单扼要地说明白了。这等事情,终究倒是需要读书人来做啊。”

纠评台虽以大代言为首,但大代言是首席而不是长官,魏仁溥所言合宪,冯道便无可辩驳,也无能镇压。

魏仁溥又道:“第二议,御史既代民言,亦为民之表率。但这段时间,部分御史临敌慌乱,遇事失态,议事无规矩,论事无界限。纠评台为言路所系,的确无事不可论,但议论必须区分场合。部分御史议论越界——这或者是选自民间、初为御史,没有经验、不知律宪,那这帮人就要好好教学,使他们知道规矩、界限之所在。至于部分御史挟公议以谋私利,这帮人就必须惩罚!军事我是不懂的,但以大局而论,眼下我朝之困境,还远远没有到当初受辽晋蜀三家围攻的地步,当初西凉人心不乱,而如今燕赵却群情恐慌,依吾所见,这等恐慌多半皆由纠评台而来,因此吾以为,纠评御史内部必须清洗一番。只是如何清洗,且容稍后另开大会,以天下民心所向而定,此事天子、大臣、重将、监察,不得干预。”

李沼皱眉道:“如今内则秦晋徐不稳,北则漠北叛乱,东则契丹东侵,国家烽烟四起,你还要搞清洗?”

魏仁溥道:“军政事务,是你们宰执枢密的事,御史风气,是我们纠评台的本务。你们忙你们的,我们忙我们的,两不干扰!李执政,你我各行本分吧!”

李沼被他堵得无话可说。

魏仁溥又道:“第三议。和平时期,言路必须自由畅通,战争时期,国家意志必须一统!按照我们在西北时的前例,一旦军帐会议决定开战,国家便进入战争状态,在战争结束之前,所有力量一致对外,全国上下只许发出一个声音——便是纠评台也需如此!此谓之国论!谁在战争期间悖逆国论,形同叛国。如今国家临战,军帐会议已经取消,则该由廷议定此国论!元帅西巡期间,夫人居天子之位,郑渭居宰执之首,这段时间行事不当,不能及时一统国论,皆失其职,因此吾要弹劾君、相,以为后戒!”

之前魏仁溥要清洗御史,众人已感吃惊,及这时竟然连娘娘、宰相都要弹劾,众人更是骇然。

不料郑渭却起立了对郭汾道:“臣服罪,请夫人降责!”

郭汾也被魏仁溥一番话说得愣在那里,好一会才反应过来,问道:“宰相有过,该怎么罚?”

魏仁溥道:“请咨翰林院。”

郭汾望向翰林院的座席,翰林院这个顾问团体若放在盛世,各种人才储备充分的话,便能搜囊到各个领域的顶级智囊,如今在草创期间,文武两途人才剩余,其它领域却是急缺,自削了奈布,走了冯道,人才更是凋零,后来又因冯道推荐增补了一个文学士赵莹,赵莹是洛阳遗老,补了文学士之后战战兢兢从来只当自己是摆设,幸亏他修过《唐史》,是学术大宗师,论起礼正是本家功夫,颤巍巍起立说:“宰相系国家之重,如今正临兵危,不宜大动,不如罚俸,以为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