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松锦城下的生死对决(第7/14页)
这次清兵来势汹汹,数量较多,所以吴三桂顺手从靴筒里一抽,把二十个竹签全部抽出来,大喊一声:与我来,杀啊。
一千精锐骑兵,马上呜嗷尖叫着,抢在吴三桂前面,向着清兵狂冲过去。他们直冲进清兵堆中,绕一圈再冲出来,返身再冲进去,如是者没完没了,连冲了十多次,彻底把清兵冲击得傻眼了。
原来,清兵打明军,最惯用的战术就是用骑兵冲击大明的步兵,一冲就散,而后大清的骑兵们快快乐乐的追着落单的明军砍脑袋玩。却不料这一次事情反过来了,明军非但没有被冲散,反而自己的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由于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清兵伤心的大哭起来,拨转马头掉头就逃,被吴三桂一通追杀,仅他一个人就摘了十颗清兵的首级。
清军火了,好你个明军,竟然敢用我清军的战术,那就别怪我清军也用你们明军的战术了。
牛车迤逦织驶出,拉着三十门红衣大炮。
清兵向明军开炮了。
10.请给我半个月的时间
大明晚期,火器是相当发达的,尤其是当袁祟焕一炮轰得野猪皮魂归西天之后,这就更刺激了大明王朝研究火器的热情。
但是,只有热情是不够的,火器这东西,讲究的是科学,但是大明王朝时代,科学是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所以火器的研制,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进程。当时的火器有一个要命的『毛』病,那就是动不动就爆炸,经常『性』发生在向敌军轰击的时候,轰的一声,敌军没轰到,大炮爆炸,把自己炸了个魂飞天外。
所以当时的情形,火炮这东西虽然生猛,但如果能不用,大家是尽量不用,以免火炮爆炸,伤及自己,那就划不来了。
总之,不是打到急红了眼,是不会动用火炮的。
现在是清军打急眼了,悍然出动了火炮。
明军大怒,你个原始人清兵也敢动用大炮,太不象话了,把咱们自己的大炮拉出来。
双方展开了火力交换,从早晨直打到午夜。
猜一猜,有多少人死于这猛烈的炮火之下?
一个也没有。
虽然清兵没轰到一个明军,明军也没有轰到一个清兵,但令人可喜的是,也没听说哪门大炮自己爆炸。这说明,明清两家的火炮研制技术,确实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次规模『性』交火,双方共投入兵力三万人。
但是伤亡数目,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低。
山顶上,明军掐死清兵二十个,还捉了一个活的。而明军仰攻,居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只是阵亡者就有738人,轻重伤员793人,最离奇的是,还有657匹马骡被击毙,也不知谁这么缺德,竟然挑这些善良的牲畜下死手。
战事结束,洪承畴召开会议,总结说:这场恶仗,听起来是我们羸了,但如果考虑到我们所付出的惨烈代价,实际上是我们输了。
我们输得最惨最惨的,是这场仗对于锦州的解围没有任何效果。
听着明军打得凶猛,可是清兵连死带伤也不过三十多人,仗要是这么打下去的话,那铁定是没希望的。
一千多明军,换三十个清兵。
不能这么打啊,真的不能这么打。
可是不这么打,还能怎么打呢?
到底应该怎么打,现在洪承畴也弄不清楚,他必须要花时间,寻找清兵的弱点,研究全新的打法。
打报告给朝廷: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
洪承畴的意思是说:给我半个月的时间,就半个月,让我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打……
朝廷回电:不行!
现在就得打。
11.皇上最恨别人吃饭
反对洪承畴研究清兵弱点,要求他闭着眼睛上前打的,是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
实际上,祟祯皇帝这一次没有犯浑,明确的支持洪承畴等半个月后再行决战。但是这老陈太有责任心了,他提出来的观点是:洪承畴已经出关一年了,已经花费了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这么浪费下去太令人痛心了,要节约闹革命,怎么能因为找不到清兵的弱点就不打了呢?
要打,要快点打。
看祟祯皇帝明显支持洪承畴,陈新甲急了,找了个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一个职方朗中张若麒,三人对祟祯皇帝展开了围攻:陛下,求你了,打吧,快点打吧,洪承畴那十几万人马,天天都在吃饭啊,只吃饭不打仗,他们每吃一口,我都替陛下你心疼啊。
这句话可算是说到点子上去了。
祟祯最痛恨别人吃饭。
一想到十五万大军凑在辽东,每天呱唧呱唧大吃大嚼,吃完了就睡大觉不干活,祟祯就感觉自己的心绞痛严重发作。
受不了了,十五万人要白吃半个月啊,那还不如杀了祟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