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结局 第十九章 选择(第3/8页)

而清军的主力,就在他的驻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锋芒正锐。

弄清眼前形势的卢象升,走出了大营。

和孙承宗一样,他向着北方,行叩拜礼。

然后,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作战多年,身经几十战,无一败绩,今日弹尽粮绝,敌众我寡,而我决心已定,明日出战,愿战者随,愿走者留,但求以死报国,不求生还!〗

十二月二十一日,卢象升率五千人,向前进发,所部皆从,无一人留守。

出发的时候,卢象升身穿孝服,这意味着,他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前进至巨鹿时,遭遇清军主力部队,作战开始。

清军的人数,至今尚不清楚,根据史料推断,至少在三万以上,包围了卢象升部。

面对强敌,卢象升毫无畏惧。他列阵迎敌,与清军展开死战,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战况极为惨烈,卢象升率部反复冲击,左冲右突,清军损失极大。

在这天临近夜晚的时候,卢象升明白,败局已定了。

他的火炮、箭矢已经全部用尽,所部人马所剩无几。

但他依然挥舞马刀,继续战斗,为了他最后的选择。

然后,清朝官员编写的史料告诉我们,他非常顽强,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奋战。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杀死了几十名清兵。

但他还是死了,负伤力竭而死,尽忠报国而死。

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卢象升虽然位高权重,却很年轻,死时,才刚满四十岁。

他死的时候,身边的一名亲兵为了保住他的尸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数千人,除极少数外,全部战死。

我再重复一遍,这就是气节。

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幽默】

记得不久前,我去央视对话节目做访谈,台下有问观众站起来,说,之前一直喜欢看你的书,但最近却发现了个问题。

什么问题?

之前喜欢看,是因为你写的历史很幽默,很乐观,但最近发现你越来越不对劲,怎么会越来越惨呢?

是啊,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

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我感觉自己还是个比较实诚的人,所以在结局即将到来之前,我想,我应该跟您交个底,客观地讲,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历史的讲述终将继续,正如历史本身那样,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延续特长,接着幽默下去,不保证你不难受,至少高兴点。

【忽悠】

正如以往,清军没有长期驻守的打算,抢了东西就跑了,回去怎么分不知道,但被抢的明朝,那就惨了。

首先是将领,卢象升战死,孙传庭、洪承畴全都到了辽东,准备防守清军,我说过,这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没办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无论是洪兵,还是秦兵,都调到辽东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东墙补上了,西墙塌了。

说起忽悠这个词,近几年极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说起这个词,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词冲出东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该怎么解释,随即有人发言,应该是cheat(欺骗)。

我想了一下,觉得似乎对,但不应该这么简单,毕竟如此传神的词,应该有一个传神的翻译,苦思冥想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翻译:here and there。

回想过去十几年,自打学习英语以来,我曾翻译过不下两篇英语文章,虽然字数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暂的翻译生活,我认为这个词是最为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