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从古代“中国”到现代国家认同(第8/8页)

从秦汉之始,中华帝国的对外关系便是天下体系与列国体制的并列、等级性的朝贡关系与平等的互市制度互补。华夏中心主义的帝国秩序是有限的,却又常常处于无限的扩张想象之中。究竟何时何地采纳何种制度,天下秩序与列国体制界限何在,皆在时势与一念之间,全无明确的分际。这就如同郡县制与分封、羁縻制的界限一样,都是灵活多变,无一定之规。古代中国既有朝贡体系之传统,又有列国体制之经验,这两种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记忆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源,即使到了晚清之后被迫进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条约体系的时候,作为历史遗留的基因,依然发挥过影响。


[1] [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2]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3] 甘怀真:《重新思考东亚王权与世界观》,见氏编:《东亚历史上的天下与中国概念》,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7年,第26—27页。

[4] 参见[日]渡辺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徐冲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5页。

[5]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8、109页。

[6]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0页。

[7] 详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2页。

[8]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见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3页。

[9] 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载《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10]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见杨念群主编:《清史研究的新境》(《新史学》,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4—16页。

[11] 《史记·李斯传》《史记·秦始皇本纪》。

[12] 姚大力:《千秋兴亡:元朝》,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13] [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36、252页。

[14]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见杨念群主编:《清史研究的新境》(《新史学》,第5卷)。

[15]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12—115页。

[16] 参见[美]罗友枝:《清的形成与早期现代》,见[美]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赵世瑜等译,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71页。

[17]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见葛剑雄、姚大力等:《谁来决定我们是谁》,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200页。

[18] [日]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王玉茹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