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读者评论(第3/9页)

Stammy:看到这篇文章,想起老师讲“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时,对于先生的赞不绝口。我认识他是作为一位报人,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多面。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名士”一词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曾拥有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记得

小钰:学法律的人应该都知道郑毓秀,当时我们老师也说她是很多个“第一”,但没有说她的结局。再辉煌的人生最后还是会回归平淡。所以人要懂得生活平凡的美,享受平凡,享受生活。

Ling:在那个年代,能挣脱世俗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已经是难得。何况她的一生对革命,对维护女性权利还做出了贡献,值得敬佩。多少个“第一”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普通人追求的也不过如此,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同时能给周边人带来些好处吧。

Olivia Ren:何苦活到世人皆知,但求无愧三尺之躯。

小狗熊:看到馒头大师点评的那段话,有所触动。主角的结局往往并不像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以圆满结局或悲剧收尾。大多人终将走向平庸,光辉不在,被人遗忘。这大概才是真实的生活吧。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CptLee岩飞:抗战时期,记者采访一位中国士兵:你觉得中国会赢吗?士兵回答:一定会的!记者问:战争胜利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士兵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应该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高大头:原来一直觉着淞沪会战是我们的耻辱,但是现在我有了不一样的态度。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们是好样的。

程明:从军二十年,在上海脱去白色戎装,自主择业。深知先烈不易,愿朝阳长照吾土,愿山河不再染血,丹心不复成灰。

康文华:再用一段文字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郭汝瑰

David:全面抗战伊始,中国政府就发布战时征用商船,用于自沉大江,以阻止日寇之进攻的命令。先祖父陈顺通先生,在1937年8月12日,自沉“源长”轮(3360吨)于江阴要塞。江阴沉船拉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回想抗战时期,中国航运界的各大轮船公司纷纷响应政府之号召,为阻日寇,自沉货轮。中国航运界为抗战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随着战争的扩大,即使有再多的钱也无法从欧洲订购船舶,而整个航运市场异常繁荣,运费与租金节节攀升。中国航运界在抗战中的牺牲与贡献,是整个中华民族奋力抗战的一个缩影。

1937,南京城里的纳粹旗

锦瑟:一次从珠江路地铁站出来,看到拉贝故居里满满的人,他们穿着黑色的衣服,正在悼念这位南京的恩人。

Ivan J.L.Zhang:几乎同样的故事,《辛德勒名单》早已为世人所铭记,而《拉贝日记》现在却很少有人知晓,很惭愧我就是那个不知晓的人之一。很多时候我都想问: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别人到现在依然能够拍出像《血战钢锯岭》这样注定会成为经典的抗战片,可我们呢?究竟欠缺在哪里?

新颖小丸子:作为一个地道的南京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在那段时期,有亲戚最后走散了,直到几年前才相认。也有亲戚至今没有联系上……每一年的这一天,无论我在哪儿,我都会告诉我周围的人这一天的故事。大学期间我告诉了我的舍友,后来在台湾上学时,在那一天我也把这些事情讲给了身边的台湾同胞们。今天的我,站在一个以黑人为主要人口的国家,我还是会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们这一天的故事……我们不会遗忘,我们会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知道曾经发生过这些事。因为那是我的家乡,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同胞……

猎杀山本五十六

蝎子:对于两千多年间一直仅存在于一个岛上的日本而言,他们根本不懂在一个具有巨大纵深的国土上到底该如何作战。他们不明白,以当时的战略战术水平,广袤的国土对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称雄世界的蒙古骑兵远征欧洲也只能是劫掠一番。所以,如果日本当时真的如某些人所言,只占据东北而不扩大战争,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我们恐将永远失去东三省。(作者回复:日本人奇怪地相信,通过一场决战,对方就会屈服谈判。)

逍遥王:打仗最终打的还是国力,日本和美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虽然初期可以依靠偷袭获取一点战果,但是日本并没有直接进攻美国本土的实力,更何况美国人向来讲究睚眦必报。只能说当时的日本,举国上下已经彻底疯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