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第3/3页)
只是,这6名美国人的回归只是带回来一时的宽慰,剩下的在伊朗的52名人质依旧生死未卜,而且伊朗政府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
无奈之下,卡特总统只能下令:开始筹备第二次营救行动。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原本看上去是死水一潭的僵局,突然发生了松动。
7
1980年7月27日,在美国避难的巴列维忽然去世了。
这个变故有些出乎伊朗人的意料:作为交还美国人质的首要条件,巴列维一直是伊朗扣押人质的最主要理由。
而现在,人死了,你拿这些美国人质去交换什么呢?
而巴列维的去世,还只是一系列意外中的第一环。
1980年9月22日,在强人萨达姆·侯赛因的指挥下,伊拉克出动大批轰炸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了空袭——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爆发了。
陷入战争局面的伊朗,发现自己已经没空再利用美国人质去做什么了,相反,面对被苏联武装的伊拉克,伊朗却没来由地得罪了美国。
而就在这一年的11月,第三个意外发生了:在这个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异军突起,击败了试图连任的卡特,当选为美国总统。
在竞选期间就表现得相当强势的里根,一直严厉谴责伊朗扣押美国人质的行为。可以想见的是,里根一旦就职总统,对伊朗的政策只会更加强硬——这对已经陷入“两伊战争”中的伊朗来说,无疑将是灾难性的。
1981年1月19日,伊朗和美国经过多次秘密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
由阿尔及利亚出面派遣一架飞机,将52名美国人质统统接回美国。
伊朗不做出任何赔偿,一切到此为止。
在被关押了444天之后,52名美国人质,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馒头说
整个“伊朗人质危机”从头到尾捋一遍,似乎有点有惊无险。
但其实还是有些味道可以品的,比如两个时间点。
先看一个大时间点。
伊朗占领美国大使馆是发生在1979年11月4日,但美国宣布和伊朗断交是发生在1980年的4月7日,之后才决定武力营救——按美国人一贯的暴脾气,居然会拖半年才翻脸?
这就要放到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中来看。
之所以说“1979年是个多事之秋”,是因为那一年的年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随后中国就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一年的年尾,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引起了伊斯兰世界的强烈反感。
简单点来说,就是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与伊斯兰世界交恶。在这个节骨眼上,伊朗爆发的反美浪潮就比较微妙——美国如果用力一狠,肯定逼得中东大国伊朗只能倒向苏联,原本的大好形势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美国一直没有采取非常强硬的措施,总统卡特甚至因此备受诟病,但在背后,其实也有这样一层的考虑。
再看一个小时间点。
美国总统卡特其实非常希望能在自己的任内结束这场危机,画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但是,伊朗人虽然也早有归还人质之意,但总在各个环节上挑毛病,拖时间,最后在1981年的1月20日才让美国人质正式登上飞机。
1月20日是什么日子呢?是美国新任总统里根宣誓就职的日子。
伊朗人的潜台词其实也很明显:这个礼包,与其送给即将卸任的卡特,不如用来送给新任总统里根。毕竟,陷入“两伊战争”的伊朗,赢得战争胜利是最重要的,它也急需美国解冻80亿美元的在美资产。至于反美,往后排吧。
所以你看,一旦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世界舞台上,一味地打打杀杀是没用的,而纯粹的狂热和膨胀也是不现实的,总有一样东西可以巧妙地平衡各种天大的矛盾,这样东西就是利益。
不要看有些人看上去不可理喻乃至丧失理智,在台面上挥舞拳头,甚至喊着要按下核武器按钮,其实在台下都拿着筹码等着和对手交换呢。
台上继续在叫,只是说明台下筹码还没换到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