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沉没的那一刻……(第3/4页)
在这场灾难事故中,“泰坦尼克”号船员的遇难比例高达78%—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中的女性船员基本都上了救生艇,以及必须要派出一批船员操控救生艇,那么船员的遇难比例还会大大提高。
可以说,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战到了最后一刻。
5
那么,灾难面前,是不是都是感人的故事呢?
对不起——你知道的——那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故事,关于约瑟夫·布鲁斯·伊斯梅。
伊斯梅是白星公司的主席兼总经理,没错,他就是“泰坦尼克”号的主人。作为主人,是他要求将“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由48艘减为16艘的,因为“这样可以让甲板更开阔”。
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有目击者声称,伊斯梅是第一个登上第一条救生艇的人。
伊斯梅在回国后遭到了巨大的质疑乃至谴责,虽然他辩称自己当时的身份也是一名“乘客”,并且是等救生艇附近没有妇女和孩子后才上去的,但舆论一致认为:“你应该是和船长一起坚持到最后的人!”
尽管也有一些乘客称伊斯梅遵循了“妇孺优先”的原则,比如和伊斯梅一起登上救生艇的头等舱乘客卡特,但卡特的妻子在1914年宣布与卡特离婚,理由是轮船撞击冰山事故发生后,卡特遗弃了她和他们的孩子。
尽管伊斯梅一直声称自己是最后一刻离船的,但苦于无法自证。他后来被伦敦社交圈摒弃,被称为“史上最大的懦夫”,最终辞去了白星公司的主席职务。
第二个故事,关于细野正文。
细野正文,当时是日本的运输大臣,住二等舱。
在灾难发生的时候,细野正文在船舱内给妻子写信:“紧急救难信号响个不停,看到那不断闪着的蓝光,我感到恐怖。”“作为一个日本人保证不玷污日本人的名誉,平静地迎来最后的时光,但是我又等待寻找那一线希望……”
细野正文后来确实去甲板上寻找机会了,但之后却出现了几个版本,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他男扮女装,混上了一艘救生艇,在上岸后被人认出,舆论大哗。欧洲甚至有国家把这件事写进了教科书,以证明日本人的素质低劣。
另一个版本是一位欧洲乘客事后做证明:细野正文粗暴地推开了其他乘客,冲上了救生艇。但后来证明,那名乘客坐的是13号救生艇,细野正文登上的是10号救生艇。
按照细野正文自己的说法,他当时已经准备与船共沉,但这时候一个船员喊,说10号救生艇还有两个位置,一个头等舱的乘客坐了上去,他住的是二等舱,他认为自己也有资格,于是也坐了进去——他说是得到了船员的许可。
但这个说法,是细野正文自己的说法,没有人能为他证明。
细野正文回国后,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包括日本民众雪花一样飞来的谴责信件。随后,他的工作也丢了。细野正文直到去世,也不愿意再谈有关“泰坦尼克”号的一个字。
第三个故事,不是关于一个人的,而是关于一群人。
尽管伊斯梅和细野正文都没有承认,我们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在那一夜做了不光彩的事,但从后来船员、乘客的各种回忆和证词来看,那一天晚上英雄很多,但懦夫也有很多。
像细野正文那样“男扮女装”的乘客,其实有不少,还有不少男乘客推开女乘客,抢占救生艇位置的。不少船员后来回忆,自己是朝天鸣枪才控制住秩序的。

当时的救生艇
悲伤的故事,还不止这个。
事故发生后,人们对“泰坦尼克”号上乘客的生还率做了一个统计,发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
三等舱中,只有26%的乘客生还,而到了二等舱,这个比例就上升到了44%,头等舱的生还率是60%。
经过研究发现,头等舱中的男性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的儿童的生还率还要高。
事实也正是如此。包括细野正文在内的一些乘客后来回忆:事故发生时,三等舱的乘客被船员用枪顶着,要让头等舱和二等舱乘客先上救生艇。
为此,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曾这样形容“泰坦尼克”号上的“妇孺优先”规则:
“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这样表述可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6
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在经过了2个小时40分钟的挣扎之后,“泰坦尼克”号终于完全消失在了海面上。
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一共搭载2224人,只有702人生还,1522人遇难。
4月18日,搭救“泰坦尼克”号乘客的“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港,大雨。
在船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