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第2/3页)

慈禧确实是准备杀沈荩的。但沈荩被捕的那一个月,恰逢农历六月。按清代惯例,一般夏月不执行死刑,要放到秋天。另一方面,那个月正好也是光绪皇帝的生日,皇帝生日的“万寿月”也是要停刑的。

但慈禧认为沈荩“罪大恶极”,必须立即正法。那怎么办?索性就“杖毙”。所谓“杖毙”,就是用棍子打死。

沈荩被行刑的那一天,其实是很血腥的:为了讨好慈禧,刑部专门制作了一块大木板用于“杖毙”。但据《大公报》报道,“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骨已如粉”,沈荩一声不吭,却仍没有咽气。

最后,是沈荩自己开了口:“怎么还不打死我?勒死我吧!”

最后,沈荩是被人用绳子勒死的,死时只有31岁。

后来有个叫王照的人,也被关进了监狱,待的就是一年前沈荩待过的牢房。他后来这样回忆:“粉墙有黑紫晕迹,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溅也。”

处死沈荩,慈禧认为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但出乎她意料的是,一场轩然大波由此而来。

5

《大公报》先是详细报道了沈荩受苦刑而死的新闻,随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字林西报》随后跟进,发表《北京政府之暴行》,批评:“北京政府今出现一残酷不可言之政……其狠心残忍,为历来刑法正义中所稀有。”

《国民日日报》发表《沈荩死刑之暗昧》,哀叹:“生命之至贱者未有如中国人者也。”

《万国公报》则评论:“凡国不自重其国,而虐待本国人民,以快其一朝之意,此乃野蛮种类之所为,文明之国必羞为之伍者。且其人既安心而行之,则已无可劝戒,惟永远不与之平等而已。”

《大公报》随后还报道了外国公使们对此事的看法:“杖毙沈荩一案,驻京西人皆极着意。某国公使近向人云,视中政府近日所为,颇有将兴大狱之景象。又云,中政府既重提旧案,拿办新党,吾西人亦可再将庚子未办之祸首再行严办数名云云。”

《法国新闻报》附和:“沈荩之死,西人闻之皆胆寒。”

香港《中国日报》总结:“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杀一个小小记者,居然引来“友邦惊诧”,这是慈禧万万没有料到的。所以她后来在接见各国公使夫人的时候,也表示自己挺后悔的,还面谕群臣,要求不能“株连良善,致离人心”。

可惜已经晚了。沈荩被杖毙一案,革命党人在他们自己的媒体上发出了最强烈的怒吼。

章太炎在《浙江潮》上发表诗作《狱中沈禹希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魑魅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慈禧原本准备“杀鸡儆猴”,却引起了全国人民对统治者的又一波反弹浪潮,这是她始料未及的。

6

沈荩之死所产生的影响,远不止在国内。一个叫莫理循的英国人,被沈荩之死深深地震动了。莫理循不是一般人,是英国《泰晤士报》驻中国的记者。

彼时的《泰晤士报》,在全球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派驻在一些国家的记者,甚至享有“第二大使”的称号。

莫理循比沈荩大10岁,算是同行。在得知沈荩的死讯后,愤怒异常,称慈禧为“那个凶狠恶毒的老妇人”。他在《泰晤士报》上撰写了大幅的报道,揭露了“一个中国记者之死”,并呼吁英国不能漠视俄国在中国土地上无节制地扩张,而且,他还通过各种办法,鼓动日本和俄国决战。

在其他照片背面,莫理循留下的注释和记录都是龙飞凤舞的,唯独沈荩这张照片背后,莫理循的手写体异常工整、有力:“沈荩,杖毙,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

1904年,为了中国东北的权益归属,日俄战争终于爆发。当时有国际舆论把这场战争称为“莫理循的战争”。不过,日俄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胜方的日本在中国东北犯下了种种暴行,这又让莫理循非常不满,于是他转而在媒体上抨击日本。

1912年,莫理循被聘为袁世凯政府的“政治顾问”。但相比这个“顾问”头衔,莫理循此前在中国16年的《泰晤士报》记者生涯所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莫理循在中国期间拍摄的大量照片,后来被整理成《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的大型图册,其中就收录了一张他拍的沈荩的清晰照片,正是这张照片才使现在的我们得以知道沈荩长什么样子。

馒头说

其实关于沈荩是不是“因言获罪”,历来还是有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