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大变局时代(第3/4页)

叶名琛在总督衙门里,为他和自己的老爹建了一个“长春仙馆”,里面祭祀的是吕洞宾、李太白二位大仙。抵抗英军的一切军令和行动,叶名琛都要先扶乩(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一番。他反复宽慰部下说:“十五日过后即无事。”那就是占卜得来的。

另一方面,让叶名琛颇为自得的是,他在这场战争中率先打起了情报战。他一面大力逮捕广州城内给英国人通风报信的“汉奸”,一面又发动自己安插在香港多年的“情报网”,为他送来英国人的各种情报。叶名琛自豪地说:“我合数十处报单互证,然后得其端绪。”

可惜的是,他在香港的那些“情报人员”业务能力都不过关,很多人只不过是传递些在当地公开出版的新闻报刊信息给他而已。最关键的是,还经常传递错误的情报——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人明明打赢了,传递来的情报却是英国人输给了俄国人。

基于这种假情报,叶名琛判断英国人必不能坚持多久,自会撤退。

但事实是,1857年10月,暂时退到香港的英国军队,等来了额尔金爵士率领的援军,以及决定一起入伙的法军。当时英法联军有绕过广州的念头,但通过一艘截获的中国官船上的文件得知,叶名琛已经无钱再支付乡勇的酬劳了,换句话说,广州城其实已经基本无兵可守。

12月29日,英法联军终于攻进了广州城。

叶名琛坐在轿子中被送往“无畏”号军舰

6

抓到叶名琛后,英国人并没有虐待他。

叶名琛与其说是被“抓走”的,倒不如说是被“请走”的——他被允许带着自己的仆人和衣物、粮食,坐着轿子上了英国的战舰“无畏”号。

按照英国人的想法,叶名琛在广东经营了十多年,又素有清廉之名,肯定深受百姓爱戴,部下也会想尽办法营救他。于是,英国人决定将叶名琛带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远离中国,以防民心难服。

但其实,英国人想多了。叶名琛被捕后,咸丰帝压根儿就没想过救他,反而因为怕英国人拿叶名琛当人质来要挟政府,立刻罢免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不仅如此,还通知广东当局:“叶名琛办事乖谬,罪无可辞,惟该夷拉赴夷船,意图挟制,必将肆其要求。该将军署督等可声言:叶名琛业经革职,无足轻重。使该夷无可要挟,自知留之无益。”

《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的叶名琛被抓获现场的图片

但已经离开中国的叶名琛,并不知道这些。

叶名琛在“无畏”号军舰上被关了48天,然后被送往加尔各答。因为晕船,叶名琛在船上呕吐不止。但每次吐完,身高一米八的他都要整理官帽和服装,因为要保持大清官员在“夷人”面前的形象。英国人对他客气,有人上船看到他会脱帽致敬,他也会脱帽还礼。

只是,叶名琛以为在军舰上会见到额尔金爵士,并想当面斥责他。但事实上,额尔金压根儿就没想过见他。

军舰到了加尔各答,叶名琛依旧还是气宇轩昂地上岸,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形象。

从上岸开始,他就自命为“海上苏武”。

据后来回国的叶名琛仆人回忆,叶名琛原来是有一个美好愿望的:英国人会把他送到英国,然后他就能面见英国女王,并和她当面对质:为何要无故挑起事端?

在加尔各答,叶名琛每天都在打腹稿,做准备,等待与英国女王见面的那一天。同时,他让人每天翻译鸦片战争的战事新闻给他听,听到英法联军获胜,就捶胸顿足,听到清朝军队获胜,就喜笑颜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名琛自己也渐渐认识到:英国人从来没有想过把他送到英国,只是想让他在加尔各答待着,远离广州而已。而他也不太可能像苏武那样回归大汉了。

在自己带来的粮食吃完之后,悲愤的叶名琛决定效法古人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不吃外国人的粮食。

1859年4月9日,绝食一个多星期的叶名琛,含恨逝世,终年52岁。

7

叶名琛死后,英国人将他的尸体收敛入棺,送回了中国。

据他生前的仆人回忆,叶名琛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而就在叶名琛被英国人抓去之后,咸丰帝是这样下诏关照清军的:“勿因叶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

馒头说

还是说说叶名琛那著名的“六不将军”称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拆分出来看,叶名琛确实“不死”“不降”“不走”,但这没什么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