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胜利之用(第6/6页)

⑯ 巴黎人在庆祝胜利时如此唱道。人们甚至找到了一个比“扫罗”更具冒犯意味的称号来指代国王。某个广受欢迎的布道者认为瓦卢瓦的亨利(Henry de Valois)的名字意味深长,其中的字母可以构成一个易序词“恶棍希律王”(Vilain Herodes)⑰ ,于是在小册子和布道颂词中,那些隐晦的俏皮话和亵渎的涂鸦所暗含的这个影射越来越明显,越发充斥着憎恶和鄙夷的感情色彩。等国王再次准备进入卢浮宫庆祝圣诞时,巴黎大学的博士和硕士们都已明白无误地觉察到,他们对国王亨利三世的威胁和侮辱尽可以免于罪责。他们召开了一次按照法国人的说法只是“大体上”不公开的会议,宣布废黜一位失职的国王乃是合法之举,就如同褫夺一位涉嫌渎职的受托人的资格一般。巴黎的空气中正在隐隐酝酿着革命的味道。

大约就在此时,博纳迪诺·德·门多萨也在为他的主上概述这场战役的结果。“整体来看,”他写道,“尽管纳瓦拉国王取得了胜利……而且埃佩农公爵眼下权势赫奕……但是就陛下的事业来看,这里的事态发展却再令人愉快不过了。巴黎人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依赖的对象。他们现在比往常更愿意服从吉斯公爵。”当时机来临时,吉斯公爵也会一心一意效忠于他的保护人和赞助者西班牙国王,这一点是门多萨没有必要在信中提及的。


① 孔代家族与日后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等地的波旁王室都衍生自波旁公爵家族,最后一任波旁公爵已于 1527 年绝嗣。
② 吉耶纳(Guyenne),法国西南部旧省名,临近加斯孔人的故乡加斯科涅地区。
③ 多纳男爵法比安(Fabian, Freiherr von Dohna)。
④ 布伊隆公爵纪尧姆-罗贝尔·德·拉马克(Guillaume-Robert de la Mark,duc de Bouillon,1563—1588)。
⑤ 政治派(politiques)是 16、17 世纪活跃于法国的一个温和的政治派别,成员同时涵盖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他们将国家的安定团结置于其他考虑之上,希望重建强势王权,排除外部势力的干预,以求使法国摆脱动乱。法国宗教战争期间该派一度颇为兴盛,成员大多反对受到西班牙支持的吉斯家族。政治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亨利四世和博丹等人。
⑥ 亨利三世早先曾与胡格诺派达成协议,于 1577 年 9 月 17 日颁布《普瓦提埃敕令》(Edict of Poitiers),敕令规定在每一个司法管辖区,胡格诺派可以在各城市的郊外享有信仰自由。法国的天主教人士普遍认为该敕令对于胡格诺派过于宽容。
⑦ 首任埃佩农公爵让·路易(Jean Louis de Nogaret de La Valette, Duke of Epernon, 1554—1642),出身于军人世家,在 1572 年的拉罗谢尔围城战中,年轻的他第一次赢得了当时还是安茹公爵的亨利三世的注意。
⑧ 帕拉丁伯爵约翰·卡西米尔(Johan Casimir, Count Palatine, 1543—1592),曾经被伊丽莎白一世的大使菲利普·西德尼说服,开始组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新教同盟。
⑨ 埃坦普(Etampes)和拉沙利特(La Charité)都在巴黎主城区的南部不远处。
⑩ 霍拉肖·帕拉文奇诺(Horatio Pallavicino, 约 1540—1600),英格兰商人、金融家、外交官。
⑪ 在今巴黎西南方向 96 公里处。
⑫ 位于卢瓦尔河与塞纳河之间的平原地带,是有名的法国“粮仓”。
⑬ 蒙塔日(Montargis)位于今巴黎南部 110 公里处,坐落在塞纳河支流卢万河沿岸。
⑭ 蒙特罗-佛特-约讷(Montereau-Faut-Yonne),简称蒙特罗,位于约讷河和塞纳河在法国中北部的交汇处,城区被河道分为三部分。
⑮ 蒙贝利亚尔(Mompelgard),法国东部边境城市,靠近瑞士。
⑯ 见《旧约·撒母耳记(上)》18:7。扫罗是以色列犹太人进入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统治早期战功显赫,但在后期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的功劳盖过他,因此多次追杀大卫。
⑰ 希律王(公元前 74—前 4 年)是罗马帝国在犹太行省的代理王。据《新约·马太福音》记载,当耶稣诞生时,有人说伯利恒降生了一位要作犹太人的王的婴儿,于是他下令将伯利恒及境内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孩处死,他因此在基督教传统中有极大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