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第3/3页)

当然,1588 年这一战确实导致了一些重要的后果。征服英格兰的宏图大计在该年落空,对西班牙人和英国人的集体意识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就西班牙而言,这暗示着因为自己的罪过,上帝已经转而与他的选民彼此敌对。这种意识连同此后接连不断的挫折和战败,为西班牙的国民心理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失利阴影,直至 20 世纪的最后数十年才得以云开雾散。另一方面,对英格兰来说,这场大捷则宛如一针强心剂,在全体国民的心中奠定了胜利的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不仅在汉诺威⑦ 和维多利亚时代结出了辉煌的硕果,还让英国人在面临德国 1940 年发起的猛攻时,能够举国上下坚定一心,勇于成为这场泰坦之战⑧ 中活下来的那一个。

时间又到了 1988 年,庆祝击败无敌舰队的第四个百年纪念日来临,当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庆典展览在格林威治的海军博物馆(Naval Museum)拉开帷幕时,看上去无敌舰队的故事终于耗尽了它对国民情感的所有号召力。就像马丁利本人首先期冀的那样,当年涉事的各方都已各领褒贬,得其所哉。伴随英国的国民心理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的变迁,多数时候,无敌舰队一役已然难以在集体意识中唤起共鸣,故事的遗音余韵正随尘埃落定。结果便是,无敌舰队的战败作为一起遥远的历史事件,到今天不过意味着按时重放的富有戏剧性的文献纪录片而已。而马丁利早已通过卓越的叙事技巧将英格兰当年的伟业雕琢成一部好戏,在全欧洲的舞台前方上演,其实他才是这条路的先行者和奠基人。虽则如此,1940 年那场黑暗和光明的伟大角逐尚且距今未远,现实的呼应更为马丁利戏剧化的历史重塑灌注了动人心扉的力量,仍将继续感染读者与之同行,并确保他对于 1588 年这段往事异彩纷呈的召唤能够不断吸引新的读者展卷共赏。

J. H. 埃利奥特⑨ 


① 詹姆斯·安东尼·弗劳德(James Anthony Froude,1818—1894),英国历史学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杂志编辑,著有十二卷本《英格兰史:自沃尔西覆灭到无敌舰队战败》(History of England from the Fall of Wolsey to the Defeat of the Spanish Armada)。——本书脚注皆为译者所加,下文不再指出。
② 约翰·诺克斯·劳顿(John Knox Laughton, 1830—1915),生前曾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现代史教授,他可能是第一个主张将海军史划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史家。
③ 朱利安·科贝特(Julian Corbett, 1854—1922),海军史家,他的研究曾经为同时代英国皇家海军的改革提供帮助,代表作《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至今仍是军事领域的经典作品。
④ 即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1837—1901)。
⑤ 约翰·哈罗德·普拉姆(John Harold Plumb,1911—2001),英国历史学家,生前曾任剑桥大学现代英国史教授,曾在 1960 年赴马丁利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任客座教授,他兴趣广泛,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史、艺术史等多个领域,作品雅俗共赏,在英国史学界门生众多。
⑥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1902—1985)是 20 世纪享有盛誉的法国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中的翘楚和集大成者,其在史观、视野和研究方法上的诸多创见已为当今史学界广泛借鉴。
⑦ 英国汉诺威王朝(1714—1901),因王朝首位国王乔治一世本为德国汉诺威选帝侯而得名。
⑧ 亦称诸神之战,指古希腊神话中俄特律斯山上以克洛诺斯为首的十二位泰坦神与下一代奥林波斯山上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主神之间的十年鏖战。
⑨ 约翰·赫克斯特布尔·埃利奥特(John Huxtable Elliott, 1930—),当代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钦定讲座教授,在伊比利亚半岛现代史的研究上建树颇丰,著有《旧世界与新世界:1492—1650》(The Old World and the New, 1492-1650)、《大西洋世界的帝国:英国和西班牙在美洲,1492—1830》(Empires of the Atlantic World: Britain and Spain in America,1492-18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