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清的生存脐带(第4/4页)
顺治与康熙父子二人,虽然都是在幼龄即位,当两人所遭遇的处境已经完全不同。
顺治即位时,那些开国功高诸王还没有退出权力的舞台,他们手中还握有兵权。而到这时候,诸王已经退的退,死的死。继承他们权力的那些少壮派亲王已经没有父辈们的锐气,正因为如此,孝庄文皇后与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才能从容应对局面。也就是说,亲王摄政的体制一天不终止,玄烨的帝位就一天都难以巩固。而孝庄太后起用异姓大臣辅政,是为了掌控局面。
孝庄文皇后为什么会选中索尼等四人作为辅政大臣?这还要从满洲八旗的权力分配说起。努尔哈赤死了以后,八旗内部的权力分配有了大幅度的调整。那就是皇太极将原先自己所领的两白旗与多尔衮兄弟的两黄旗做了置换,由自己来领两黄旗。这也为八旗内部的权力博弈埋下了隐患。
本来两黄旗是八旗的王旗,可等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权力集团卷土重来,他所领的正白旗成为八旗的核心。他死之后,顺治收缴了正白旗。也就是说,正白旗与两黄旗构成了八旗中身份最为高贵的“上三旗”,成为大清权力结构中的柱石。满族八旗在权力系统中的地位也越拉越大,“下五旗”由此成为诸王、贝勒的宗藩封地,慢慢脱离了权力系统的核心地带,沦为权力边缘的配角。
孝庄文皇后选中的这四个辅政大臣,都是出自“上三旗”。其中索尼为正黄旗,苏克萨哈为正白旗,遏必隆、鳌拜都是镶黄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四大臣都是侍卫亲军的内大臣,也是孝庄倚重之人。当年索尼等四人在福临同多尔衮的权力斗争中,都是坚定地站在了孝庄一边。综合以上因素,他们四个人能够脱颖而出是预料之中的事。
这样一来,在中央就形成以皇帝为主,四位异姓大臣为辅的权力结构。将权力赋予异姓大臣,就迫使努尔哈赤的其他子孙让出权力,无形之中就保障了皇权的稳定。
辅政大臣与摄政王执政相比,这种权力分配方式更有利于皇权的稳定。
其一,两者手中的权势不可同日而语。摄政叔王都是皇室宗亲,是一种血亲关系。这种血亲关系,使得他们的军政地位极为显耀。辅政大臣权力则受到孝庄文皇后和其他诸王的制约,他们不敢也不能无视皇权的存在。
其二,两者的权限范围也不在一个层面上。摄政是替皇帝行使皇权,有点越俎代庖的意思在里面。摄政王具有独立于皇权的军政大权,甚至可以代替皇帝颁发谕旨。而辅政大臣的权限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受皇权的制约。四大臣不能置皇权于不顾,凡事要呈请皇太后。一句话,摄政王位高权重,极易排斥皇太后和幼主,而辅政大臣则可以维护皇权,预防诸王参与分肥皇权。
四大臣辅政的八年时间里,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是四辅臣与皇权的蜜月期,后五年由于鳌拜揽权日盛,独断朝纲,对皇权的集中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就是随着辅臣之间斗争的加剧,辅政体制最后也走向末路。
随着玄烨(康熙帝)的年龄增长,他越来越无法忍受鳌拜的独断专行。切除权力集团的辅政“毒瘤”已经势在必行,尤其是敢于挑战皇权的鳌拜集团。
康熙这个年青的帝王在成长中逐步提高了治理朝政的能力。并在祖母孝庄文皇后支持下,同鳌拜集团展开了生死博弈。鳌拜的一些做法让康熙越来越难以容忍。鳌拜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蛮不讲理的霸道做法,深深激怒了康熙。随后年仅十六的少年皇帝俨然一个绝世高手,声色不露就清洗了鳌拜集团。勿庸置疑,背后还是其祖母孝庄文皇后授意所为。孝庄扶植儿孙两代皇帝,除了紧紧依赖两黄旗外,在多尔衮死了以后,又通过拉拢苏克萨哈,收纳了八旗精锐部队正白旗。苏克萨哈也因此成为孝庄的忠实拥趸。鳌拜在权力争斗中诛杀了苏克萨哈,直接将权力争斗的刀锋指向了孝庄文皇后。所以,在鳌拜集团覆灭之后,孝庄第一件事就是为苏克萨哈平反昭雪,恢复其生前官职,令其子孙承袭。
摄政与辅政体制发生在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变革的非常时期,随着中央权力的集中,皇权与摄政亲王、辅政大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权力冲突。满洲贵族集团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虽然这种临时的权力体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但是清王朝权力系统对这种体制已经患上了严重的依赖症,成为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