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国的权力流氓化(第3/4页)
普通老百姓只有名,没有望,有时候连名字也给你省了去。
中正官给那些候补官员评定品级是一项最要的参考依据,称之为“乡评”。乡评中的高分进入官场时起点就高,升迁的速度也快,低的自然起点就低,升迁起来也像蜗牛一样慢。以后又将各官职都给定了品级,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县令(县长)是七品,知府(地级市的市长)是五品之类的。当九品中正制废除之后,其官职品级的划定却保留了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细化,到北魏每个品级又有了正从之分。比如二品有正二品和从二品之分,这就是所谓的九品十八级。甚至在每一级里面又分上下,如从二品下、正三品上等达到三十六级之多。北宋正一品是不授人的,神宗改制之前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标准的宰相,也才从一品,各部尚书不过也就混到从二品,到了清代,连各部尚书都是一品了,各朝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官分品级。
为了让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下面我就以马甲同学为例来简单说说这个叙述起来很复杂的官员选拔制度。
比如说,朝廷招考官员通知下发后,马甲同学准备参加今年的考试,他的身份是某乡侯之子,家中世代为官,应该算是“官N代”。而他的朋友镇关西同学就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因为镇关西他爸是村东头的郑屠户,将来只能子承父业,想当官,门儿都没有。想杀猪,绝对没人拦你。
马甲同学在家里混到了二十出头,虽然他不上网也不换马甲潜水,但大字却不识一箩筐,窃玉偷香的本事倒是非常精通。他老爹马大甲虽然也没什么文化,但家族还是照样繁衍下去,谁能靠学文化过日子。儿子要参加官员选拔,前期准备工作还是要做的。于是马大甲就喊来师爷(那个时候称谋士)面授机宜,让他领着马甲去参加三年一度(跟科举考试的循环年限基本一样)的官员选拔。
在这之前复习功课已经不是重要的,因为还有比复习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那就是找个包装公司给马甲同学宣传造势,让父老乡亲都能达成共识,马甲同学是个好孩子,尊老爱幼,和睦友善。由此可见,包装是多么的重要。
跟眼下名目繁多光怪陆离的造星活动一样,马甲会在他所处的郡县内进行各种造势活动,虽然之前他是一个品行不端甚至是地痞流氓式的不良青年,但经过包装公司的一番折腾,戴上儒士巾,学会微笑只露六颗牙,再加上偶像派的宣传攻势后,马甲同学立刻就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败的纯情少年。如果再开下粥棚拿点散碎银子赈济下灾民,假装流下两滴同情的泪水,效果会更好。最关键的一点是人家生在富裕家庭,家里不差钱。
这个时候,马甲在其家乡就已是妇孺皆知,紧接着,就是“跑部钱进”了,毕竟给官不给官,给个什么官都是上面人说了算,不是老百姓说了算。
到底是世代为官,到哪儿都是熟人熟脸,在京城叔叔大爷地一通打点,钱送出去不少,人也认识了很多,迎来送往之下,终于混了个脸熟,特别是在那几个很有可能成为主考官的老爷子心里留下了好印象。
转眼间,考试开始了。
主考官(学名:中正)一般是由二品官员担任,这是个肥缺,也是个很为难的缺,因为官员空缺就那么几个,而各个宗族里的人繁殖力又超强,虽然朝廷不停地增加各种拿钱不干事的虚职,却总是供不应求。一到这个时候,这也要考虑那也要协调,弄好了,大家皆大欢喜,弄不好,山水轮流转的,指不定哪天就栽别人手上了,的确很为难。
等到考官大人来到了地方,就要准备考试了,考试科目没有科举考试那么多内容,也不需要把儒家经典倒背如流,就考你三样,家世、道德、才能。
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出身寒门的人没指望了吧,第一科审核家世就让你卷铺盖卷回家了。祖宗三代都是贫农,你还是扛着锄头下地去吧。
至于道德,那个时候的领导好像并不喜欢下去搞调研,所以道德这个东西的定位非常虚无缥缈,马甲同学虽然恶名昭彰,但由于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又花钱请了几个群众演员来丰富背景,于是自然也就顺利过关。
考完试以后,考官会对考生作一个评语(称为“状”),一般都是非常简明扼要,历史上最经典的评语当属曹操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了(不过曹操的评语并不是通过考试得来的)。
再然后就是对马甲的成绩打分了,成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次(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得名的由来),有点像小学生成绩本上A+、A-的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