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性的限制中央苏区的人力与物力(第6/6页)
物资奇缺,导致价格飞涨,财政金融部门为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纸币,苏区中央有关文件承认:“在长期国内战争的条件之下,增发纸币常常是弥补财政收支不敷的一个办法。”[98]在此背景下,严重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瑞金城区有一商人“以三元苏维埃纸票收买现洋一元,后来又将所收的现洋以三元五角价钱出卖给别人”,此人被定性为进行“捣乱经济、操纵金融的反革命活动”,以反革命罪枪决。[99]其实,这种倒买倒卖现象是苏区金融秩序失控的真实反映。
由于第五次“围剿”以来国民党军采取稳扎稳打战术,各部不轻易跃进,红军擅长的诱敌深入打歼灭战战术难以发挥,无法缴获到大批武器弹药,这使红军主要的武器来源受到限制。红军兵工厂本身的制造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与材料储存又十分有限:“不能制造枪、弹……枪枝只能修理,子弹只能翻造。”[100]翻造的子弹,即将打过的弹壳装上新造弹头而成,这种子弹因为“装的是土造的硝盐,是从厕所墙壁上刮下来的尿碱熬成的,燃烧速度慢,动力不足。弹丸是用电线拧成的一坨铁蛋蛋,不能啮合膛线,初速很低,所以打出去之后在空中折跟斗”。[101]刘少奇当时曾写道:“兵工厂做的子弹,有三万多发是打不响的,枪修好了许多拿到前方不能打,或者一打就坏了。”[102]子弹如此,手榴弹和刺刀也差不多:“手榴弹都是我兵工厂造的,质量太差,落地只炸成两三块,杀伤力很低。敌人上来后,只有拼刺刀了,可有的刺刀也不顶用,捅几下便弯了。”[103]
随着战争的持久进行,红军作战物资消耗严重,枪械、弹药供给越来越困难。国民党方面在1934年年中侦察到:“伪一师每连仅有士兵三四十名,子弹每枪约六七排,都是土造,连续射击不得超过五发,以上则炸裂。”福建方面一些地方红军枪弹缺乏,“多持标枪扁担”。[104]据统计,1934年8月,红一军团共有步马枪7268支,三军团5385支,五军团4000支左右,九军团1830支,[105]几个主力军团枪支数不足两万。红军一个主力连的武器配置为:步、马枪共41支,步、马枪弹2025发,驳壳枪2把,驳壳枪弹9发,轻机枪1挺,轻机枪弹60发,手榴弹30颗,[106]弹药筹备几乎难以支撑一个大的战役。重武器更是无法和国民党军相比,当时,“敌人有一千五百门迫击炮和野战炮,而我们只有二十几门,就是这些炮又由于缺乏弹药多数已无法使用。机关枪的比例虽然不那么悬殊,但也至少是二十、三十比一”。[107]正是由于吃准了红军作战资源缺乏、无力攻坚的弱点,蒋介石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碉堡战术,如他自己所解释的:“倘使他们有炮,又有炮弹,那么碉堡自然是没用的。”[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