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和防御原则(第5/6页)

[48]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的电报(1933年4月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374页。

[49] 《中央对当前作战方针的意见(1933年10月5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78页。

[50] 《聂荣臻年谱》(上),人民出版社,1999,第105页。

[51] 蒋介石:《为闽变对讨逆军训话——说明讨逆剿匪致胜的要诀》,《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第629页。

[52] 《莫文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第229页。

[53] 傅秋涛:《关于湘鄂赣边区内战中期后期历史情形报告》,《湘鄂赣边区史料》,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1954年印行,第77页。

[54] 华夫(李德):《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革命与战争》第2期,1934年4月1日。应该指出,虽然红军的基本战斗方针是运动战,但一定条件下的防御战也并不违背红军的基本作战原则。毛泽东指出:“基本的是运动战,并不是拒绝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战略防御时,我们钳制方面某些支点的固守,战略进攻时遇着孤立无援之敌,都是应该承认用阵地战去对付的。采取这样的阵地战制胜敌人的经验,我们过去已经不少;很多的城市、堡垒、寨子,被我们打开,某种程度的敌人野战阵地被我们突破。以后还要增加这一方面的努力,补足我们这一方面的弱点。我们完全应该提倡那种在情况需要而且许可下的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我们所反对的,仅仅是在今天采取一般的阵地战,或者把阵地战和运动战平等看待,这些才是不能许可的。”见毛泽东《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0~231页。

[55] 项英:《关于战术问题的指示(1933年10月15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22页。

[56] 华夫(李德):《论红军在堡垒主义下的战术》,《革命与战争》第3期,1934年4月20日。

[57] 项英:《关于战术问题的指示(1933年10月15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22页。

[58]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八章,第54页。

[59] 华夫(李德):《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革命与战争》第2期,1934年4月1日。

[60] 华夫(李德):《论红军在堡垒主义下的战术》,《革命与战争》第3期,1934年4月20日。

[61] 林彪:《短促突击论》,《革命与战争》第6期,1934年7月。

[62]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给中央苏区的电报(1933年9月1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493页。

[63] 项英:《关于红三红五军团作战行动及任务的指示(1933年10月13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17页。

[64] 项英:《对各部任务及动作的指示(1933年11月28日)》,《项英军事文选》,第290页。

[65]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255页。

[66] 周恩来、朱德1933年12月22日致红三、五、七、九军团电,《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256页。

[67] 《陈伯钧日记(1933~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128页。

[68] 华夫(李德):《反对曲解我们的战术》,《革命与战争》第4期,1934年5月18日。

[69] 华夫(李德):《论红军在堡垒主义下的战术》,《革命与战争》第3期,1934年4月20日。

[70] 华夫(李德):《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革命与战争》第2期,1934年4月1日。

[71] 关于运动战,毛泽东指出:“作为战争内容的战略内线、战略持久、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战争形式上就表现为运动战。”(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7页)中央苏区时期根据苏联军事著作给予运动战的定义是:“‘运动战’,就是对于阵地战而言的话,通常就是指发生于兵团运动中而不是长久固着一地的战斗,例如遭遇战斗,追击,退却,以及在通常之防御地带的进攻及防御等。然而,在大兵团的运动中,其一部分有作阵地战的。”(冰澈:《军语解释》,《革命与战争》第1期,1932年8月1日)运动战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同时也包括“辅助作用的阵地战”、“‘运动性的防御’和退却”。(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8页)以此对照“短促打击”,应该说,两者基本原则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72] 《中革军委关于十月中战役问题致师以上首长及司令部的一封信(1933年11月20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上),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