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四章 维新真相(第6/7页)
你要是觉得光绪能如神一般一呼而天下应,把慈禧等一干后党逼退甚至是赶尽杀绝,那是在做梦。
其实康有为也知道单单靠光绪的皇威是肯定成不了大事的,所以他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了“全国士子”的身上。
前面说了,在康氏概念里,能和日本武士同日而语的所谓大清之“士”,就是那些读书人。
这当然是错误的。
日本明治维新所依靠的武士,其关键在于一个“武”字,如果天皇的背后没有那群手握钢刀的武士所支持,那么维新根本就是空谈,就算幕府肯大政归还让你天皇治国,却也根本无法应对维新后的种种危机,比如戊辰战争,西南战争。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话是有道理的。
而大清的武士,前面也说过了,是八旗子弟。
不过康有为似乎很看不上他们,在维新变法中,众维新党人非但没有想跟八旗子弟合作的打算,反而还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旗人权益的政策,闹得哀声载道,这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如果八旗子弟参与了维新,成为维新力量,那这场维新是否就能成功呢?
我认为,仍是不可能的。
想一想吧,那帮招猫逗狗遛鸟熬鹰的主儿,有几个认字的?
也别说认字了,还有几个能打仗的?
或许在政权建立之初,立下汗马功劳的八旗战士们确实能跟帮着德川家打下幕府天下的日本武士有一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的子孙大多只有守着那铁杆庄稼图享乐混日子的念头,于是便渐渐地被数百年来虽不时露有腐败之象但大致仍保持着武门精神的日本武士给完全比了下去。
总而言之,康有为错误地将日本的经验生搬硬套至大清,然后再加上自己个人能力的严重缺陷,使得这场变法成了扯淡。
说完了维新派,再来说说稳健派,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守旧派,后党。
后党之首是慈禧。
老太太绝非守旧之人,这个前面我们就说过了。她之所以要发动政变,原因也就两个,第一,知道了维新党人的合邦计划;第二,知道了康有为他们很可能要加害自己。
第一是亡国,第二是灭己。
只要慈禧不傻不疯,无论哪个,她都不会坐视不管。
也就是说,她的反应,合情合理。
至于袁世凯,你不要说因为他变法才失败。我就敢说,他在这场变法维新中的表现,完全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叫仁至义尽。
首先,袁大人不参与这场折腾是对的,你别总觉得不帮维新派就是政治上犯错误。我们这里不提意识形态不说光绪好慈禧坏这种小儿科话题,只说现实——当时荣禄手下用于拱卫京师的部队在十万上下,光是新军就有五支,统称武卫军,而袁世凯的小站陆军正式名称叫武卫右军,不过是其中之一,人数七千余,只要不出现奇迹,他要敢跟荣总督龇牙,那下场只能是死路一条。
袁世凯河南人,康有为广东人,既没撮土焚香也没定过娃娃亲,凭啥为你去白白送死?
其次,他没有出卖谭嗣同——这是显而易见的,当时慈禧太后头一个下令搜捕的就是康梁,并称之为叛逆,但却并未提及谭嗣同一字,如果袁世凯真把谭嗣同夜访法华寺的事情告诉荣禄,你觉得谭先生还能淡定地在家坐着还来一句你做西乡,我为月照不?
第三,当时维新变法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其实大伙有目共睹,荣禄看得到,李鸿章看得到,张之洞看得到,庆亲王奕劻也看得到,这些人都能或面见或上奏光绪,都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说明问题提醒皇帝,可他们谁做了?这帮人精都很淡定地抄手看着跟看耍猴似的坐等康梁完蛋,也只有袁世凯,会在面见光绪的时候提醒一句:“(维新派)阅历太浅,办事不能缜密”, “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
什么叫尽人臣之义?这就叫尽人臣之义。
结果据野史称光绪还要杀他,变法失败被软禁后还要弄几张纸画几个乌龟在龟壳上写个大大的袁字然后用弓箭射。
这要是真的,那载湉小丑这四个字还真没白给。
总之,在戊戌变法中,袁世凯没有任何对不起维新党的地方,更没有对不起光绪皇帝。
最后想要说的是,虽说因为李鸿章的那一番话使得慈禧放弃了全国大清洗的念头,同时也不再株连其他参与维新的士子,不过有一个人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的,此人虽非康梁,可在太后心中比康梁更要可恶,那便是曾经系维新派眼里的中流砥柱,眼下正在家中养老的翁同龢。
11月,老佛爷下了一道懿旨令人送去翁师傅的老家常熟,称剥夺翁同龢一切政治待遇,并交地方官员严加看管,若往后再发现有勾结康梁匪徒行为的,可以直接拿下,先斩后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