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四章 维新真相(第3/7页)

密谈了什么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是伊藤博文在教李提摩太学日语,因为就在这几天,维新派上奏给光绪的折子里,第一次出现了“合邦”这个词儿。

而且也不是中英日三国合邦了,而是变成了中日英美四国合邦,也不知道这里面又有美国人什么事儿了。

然后在9月16日,也就是光绪在宫中接见袁世凯的当天,直隶总督荣禄收到消息,称有英国舰队出没于秦皇岛附近海域,第二天,英国人又出没在了塘沽一带。

荣总督当下就派人前去交涉,想要探个究竟,而英国人的回答则有些出人意料,说俄国马上就要入侵大清了,我们是来保护你们的。

因为之前没有任何关于俄国入侵中国的情报,而且此时也完全没有一丁半点的征兆,所以荣禄当然不信了,但也不得不防——不管是俄国要入侵,还是英国人想趁火打劫,都是了不得的大事件,于是他便拍了电报给袁世凯,要他赶紧回来——这便是袁世凯匆匆离京的真正原因。

其实后来查明俄国要入侵一事纯粹是谣言,而造谣者不是别的,正是英国人。

至于造谣的动机虽然至今尚且不明,但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英国造谣沙俄来袭完全是为了能给自己找一个派舰队来大清领海的机会,而之所以要来大清领海,很有可能是为了给清廷施压,以促成所谓的合邦事宜。

而在9月18日康有为见伊藤的时候,本来是想好好谈一谈合邦一事,但因为当时的伊藤博文已经对大清变法基本丧失了信心,态度相当冷淡,因此也只能是暂且作罢,不过无论是康还是伊,两人实际上都没有放弃这个方针,因为就在9月20日,维新党人将合邦后的具体计划也给草拟了出来——中,日,英,美合为一国,各自原有政府全部作废,从四个国家里再选出百余人,组成新政府,新政府拥有管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的大权。

我要是慈禧,别说在颐和园里,就是在南极度假那也得连夜赶回去。

要是走晚了,祖宗的基业搞不好就真的要被那群孙子给拿去卖了。

而就在这套骇人听闻的合邦计划正式出炉的当天,伊藤博文进宫见了光绪。

作为一国之君,光绪当然不能像康先生那样行弟子礼,可却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只不过他心情不太好,这当然是因为慈禧的归来。

此时的伊藤博文因为已经基本看透了大清变法的本相,所以也就不再抱有认真的态度,而是非常敷衍地对光绪说道:“皇帝陛下您这些日子来搞的这维新变法,实在是太好了,是大好,不是小好,这大清振兴,指日可待。此乃亚洲之大幸,就连我这外国人,也忍不住跟着一块儿欣喜了起来。”

光绪没有听出这其中的敷衍,只当是在夸赞他,于是非常高兴,不过嘴上还是谦逊了一番:“贵国维新大业,乃系侯爵阁下一手所创。世界各国无不景仰赞美,朕亦感佩于心。我大清和贵国同在亚洲,相距较近,今日今时亦正在变法,侯爵曾手创大业,必知其中利弊。还望不吝赐教啊。”

伊藤博文连连点头:皇帝陛下只要有想问的,到时候尽可以差人来问,只要在下知道的,一定全都告诉您。

光绪也点了点头,说衷心希望清日友谊地久天长。

然后,这一天的双方会面,就这么草草地结束了。

其实无论是伊藤博文还是光绪帝,都没什么说话的心思。

前者觉得说了也是白说,练嘴皮子有什么意思;而后者则是因为慈禧——那一天会见,老太太在幕后垂帘监听。

光绪隐隐约约地觉着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来必然象征着即将要带来一场暴雨狂风,可这暴雨会下多大,狂风什么时候吹起来,他并不知道。

其实他不用知道,因为很快,该来的就来了。

21日,多日不在朝堂之上出现的慈禧太后突然驾临大殿,然后召集了庆亲王奕劻以及各军机阁老等重臣。

当然,还有光绪。

太后先是让大臣跪在了右边,接着又让光绪跪在了左边。

然后,老太太突然猛地一拍龙案,指着光绪的鼻子怒喝道:“天下乃是祖宗的天下,你何敢任意妄为!这些大臣,都是我多年历选,留以辅佐你的,你竟敢任意不用!还敢听信叛逆蛊惑之言,变乱朝纲!康有为是个什么东西,能胜于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你难道昏头了,不肖竟至于此!”

骂完,歇了口气,再向右一转,指着那些个大臣:“皇帝年少无知,你们这些人为何不加以劝阻,以为我真不管,听他亡国败家吗?”

这话分量很重,以至于大臣们根本不敢接茬儿,只是一个劲儿地磕头,跟捣蒜似的,边磕边说臣有罪,臣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