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变法(第6/6页)
不过,自己帮不了他。
来中国一个星期,伊藤博文对于这场变法维新已经看得很明白了——所谓维新,不过是一场闹剧。那维新派虽然嗓门很大,天天叫要变法啦要变法啦,可他们手中一没实权二没民意基础,叫了也是白叫。更可悲的是这群人还全然没有自觉,反而盲目乐观地认为自己的嗓门已经压倒了一切,所以还一直在高呼说三年完成维新大业,让大清焕然一新。
此时的伊藤博文已经基本认定,这场维新,九成九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过康有为似乎还不打算放弃,他对伊藤表示,当今圣上英明伟大,锐意进取,准备变法,我大中华和你们日本“同洲,同种,同文,同俗”,这感觉特别亲切,所以还请你们不要谦虚,担下这老师一职,教教我们怎么干吧。
伊藤博文却摇了摇头,说其实大清目前最要紧的,应该不是搞维新。而是应当先摒除自尊自大的陋习。你们至今还在称呼其他外国为夷狄,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康先生一听这话就摇头了,否认道:“伊藤先生的这套言辞放在四五年前或许还说得通,但现如今根本不可能啊,甲午之后,我中华数千年大梦已为贵国所警醒,哪还可能称别人为夷狄呢。”
这倒是实话,中国人真正愿意正眼看一看这个世界其实并非因为鸦片战争,而是甲午。
不过,这里所谓用“正眼”的群体,其实还是颇具局限性的。
因此伊藤博文也说了:“上流士子,或许真如先生所讲,既不排斥外国,也知道外国的好处,可下层小民呢?据我所知,贵国的升斗百姓中,大多对外洋事务心生恶感,尤其对洋教,堪称痛恨,甚至还闹出不少事端来,长此以往,必为大祸。所以鄙人觉得,搞不搞变法倒是无所谓,先让这些小老百姓明白事理才更为重要。”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情报网真的蛮可怕的,全中国都憋着劲扯变法的时候,唯独他们把目光定在了那些反对洋教的老百姓身上,并且判断“必有后祸”。
但康有为显然没有这种眼力见,这是一个只肯顾当前的主儿,别说他看不到数年后了,就算看得到,也未必肯管。
但嘴上肯定是不肯认栽的:“伊藤阁下您这就是在看不起我大清了,像您说的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且我国经过几十年磨炼冲击,外加变法熏陶,早就民智大开,明大义者,少说也十有六七。”
“那为何变法数月以来,还不曾有显著的效果呢?”
其实伊藤博文这也就是随口一问,这维新不比感冒吃药,哪有立竿见影的道理。可没承想就是这随便问问的话,却让康有为激动不已,甚至连眼泪都落了下来:“阁下有所不知啊!”
伊藤不知对方为何突然就这模样了,心中不免有点小乱:“康先生您怎么了?”
康先生抽泣了几声,抹了一把眼泪,开始讲述自己是怎么努力带着弟子们搞变法的,而那些守旧大臣又是如何拼着命阻挠自己强国的,自己空有一腔热血报国,只可惜被禽兽之辈阻拦,痛哉,哀哉。
说完自己说完保守派大臣,话题自然而然地被转到了慈禧太后身上。一提这老太太,康有为哭得就更伤心了:“我皇太后为守旧大臣所蒙蔽,不肯放权,还望侯爵阁下(伊藤博文是侯爵)有机会和太后见面时能好言相劝,只要阁下一席话,便能救我四万万大清子民啊!”
说到激动处,康先生几乎不能自已,高帽子也一顶接着一顶地越戴越多:“说真的,要是太后肯回心转意,那岂独我大清之福?乃是东方之福,世界之福啊!”
面对康有为的眼泪,伊藤博文则显得非常冷静,他几乎没有任何表情地点了点头,说康先生近日之言在下已经铭记于心,他日若能见到贵国皇太后,定全力劝说,让其协助变法。
虽然这话怎么看怎么不靠谱,但对康有为似乎却挺受用,因为他听完之后,立刻擦干了眼泪,表示时候也不早了,那晚辈就先告辞,在家静候佳音了。
然后,又寒暄了几句客套话,便起身离开了日本使馆。
其实刚才那番说词并不是康有为的真心话,他的真心话是想请伊藤博文赶紧返回日本,率精兵三万前来北京,抓慈禧,促维新。
只不过这天康先生已经察觉到伊藤博文的态度非常冷淡,所以只请说动慈禧,不提借兵之事,以防被出卖。
不过,兵终究还是要借的,这慈禧,能抓还是要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