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八章 决战黄海(第3/7页)
邓世昌这个人吧,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多讲,民族英雄嘛,事迹大伙都知道,在此只说一件事,此人在军中有一外号,叫邓半吊子。
半吊子是什么意思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智不仁的去翻新华词典。
总体说来,当时的北洋水师在“人和”这一方面,存在着相当巨大的缺陷,上不能驭下,而下又不肯服上,说白了,一盘散沙。
失去了同伴的人类,不过是较为聪明的猴子罢了。
没有团队精神的军人,哪怕你能把军舰开得飞起来,照样是废物。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其实就舰队本身的装备而言,北洋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5月的演习实际上就是一次演戏,北洋的火力完全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无敌,这个我们先放一放,待会儿再说,总之,在战与不战这方面,丁汝昌是和李鸿章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他很明白,这样的部队拿出去开打,是要出大事的。
不过,即便不出去打仗,该干的活儿还是得干的。
9月17日,北洋水师出动战舰12艘,护送4000陆军走了一趟朝鲜,正在返航途中开到黄海海域,突然前方来报,说迎面发现日本舰队,敌舰十余艘。
此时刚好是上午10点半。
虽说日本人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发现了北洋,但这早却也早得有限,话说在10点23分,联合舰队正游荡在黄海,突然吉野号上有个小兵看到前方冒着阵阵烟雾,而且一冒就是十来根,于是连忙报告了游击队队长坪井航三,坪井队长认定,这是北洋舰队。
仇人相遇,分外眼红,虽然李鸿章三令五申避敌避战,但如此狭路相逢,真要掉头就走,那也走不掉啊。
这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
在开打之前,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先做一件事,那就是把两军的基本战斗力数据给罗列一下,这就好比你跟人或是看人PK的时候,总得知道双方攻击力各多少暴击各几何,不然被人会心一击打得倒地不起了却连别人攻防数字都不知,岂不是太冤太糊涂了。
当日黄海,清日两国各有主要(注意主要二字)舰船12艘,就数量而言倒是对等的。
其中,大清的旗舰是传说中的定远号,排水7335吨,最大炮力是300(mm)×4(门),速度14.5节。
然后是镇远号,它的三项数据与定远号完全一致。
接下来,是来远(2900,210×2,15.5),经远(2900,210×2,15.5),靖远(2300,210×3,18),致远(2300,210×3,18),平远(2100,260×1,11),济远(2300,210×2,15),超勇(1350,100×2,15),扬威(1350,100×2,15),广甲(1296,150×2,15)和广丙(1000,120×2,17)。
括号里的数字从左到右分别是排水量(吨),最大炮力(口径mm×门数)和速度(节)。
此外,广甲跟广丙都是铁骨木皮,和之前在丰岛冲自爆的广乙一样,都是从福建水师那儿给调拨过来的。
日本方面,旗舰是三景舰之首的松岛舰,排水量4278吨,最大炮力32(mm)×1(门),速度16节。
其余的11艘,分别是严岛(4278,320×1,16),桥立(4278,320×1,16),扶桑(3777,240×4,13),千代田(2440,120×10,19),吉野(4216,150×4,23),浪速(3709,260×2,18),高千穗(3709,260×2,18),秋津洲(3709,260×2,18),比叡(2248,170×2,13),赤城(623,120×4,10)和西京丸(4100,120×1,15)。
如果你觉得最后那艘西京丸看着相当眼熟的话,那就对了,因为此船正是当年金玉均坐着去上海的那艘商船,被改造成了军舰,专供前海军大臣,时任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坐着亲临战场。
虽然听起来挺危险,但桦山部长说了,爷不怕。
这里要插一句的是,双方尽管数量上都是12艘,但编队方面有点不同,日本那边我们已经说过了,有本队,游击队跟别动队,其中本队的军舰有松岛,严岛,千代田,桥立,比叡和扶桑;游击队由吉野,浪速,高千穗和秋津洲组成;别动队就两艘,西京丸跟赤城。
而北洋水师则分了四个编队,分别是中央队,右翼队,左翼队和别动队,中央队为全军核心,就两艘船,定远和镇远;右翼队四艘:扬威,超勇,经远和靖远;左翼队也是四艘:来远,致远,济远和广甲;别动队两艘:平远和广丙,同时附带两艘鱼雷艇。
以上就是两国当天的数据,我们先做一个初步的分析吧,从表面上看,北洋水师貌似占了不少的优势,因为无论是最大的军舰还是最强的火炮都在他们那一方。
如果这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么北洋就是战士,在防御力和攻击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而日本的优势,则在于速度,如同刺客。
除了表面上的航速普遍要比对方快出两三节而吉野号更是以23节的速度居于两军之首外,联合舰队还具备了另一个速度方面的绝对优势——攻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