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七章 你爱吃拉面吗?(第3/7页)

作为水户藩的世子,将来的二代藩主,德川光圀自幼就是个机智聪慧但品行恶劣的奇葩之人。这家伙生平爱好并无其他,唯有招摇过市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招猫逗狗,反正是把不输给他爷爷的聪明才智全都用在了干坏事上,因为他爹常驻江户无人敢管,久而久之,这厮便成了日本水户地区(茨城县)的头号祸害。

这种情形一直到他十八岁那年才得以改变。

话说那一年的某一天,德川光圀意外地起了个早,然后破天荒地头一回主动走进了书房,随手抄起了一本书看了起来,然后就再也没出来。

到了黄昏时刻,众家臣见还没动静,深怕这厮可能是感到自己这辈子坏事做绝没脸见人偷偷躲房里上吊自杀了,于是也不敢怠慢,连忙很夸张地撞开了并未上锁的门,冲了进去。

跑里面一看,哥们儿正捧着一本书坐那儿,脸上还带着两行清泪。

众人一惊,忙问少爷你怎么了?好端端的哭个甚。

少爷抹了抹脸,说我看书的时候风大,眼睛里进沙子了。

打动德川光圀的,是一本书里的某一个章节。

这章说的是在中国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国王生了三个儿子,老国王偏爱那个最小的,所以在临终前破了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将王位传给了小儿子。但这位弟弟却丝毫不领情,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大哥,说是长子继位天经地义,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本该是哥哥的王位还给对方,而那位大哥却是死活不肯接受,表示废长立幼虽说的确不是好事,但怎么说这也是父亲的遗命,若不遵守,那就有违孝道,自己为了尽孝,宁可不当这国王。

一个坚持要让位,一个死活不肯从,闹到最后哥哥实在是折腾不过弟弟,便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里逃走了,而弟弟一看这情形,也连忙宣布退位,不肯再做国王,并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追随着哥哥的脚步和他一起隐居在了渤海之滨。

再后来就改朝换代了,商朝为周所替代,周王闻得两兄弟有贤名,特地派人邀他们出山做官,但兄弟俩宁死也不愿当亡国奴,双双不食周粟而亡。

这哥哥,叫伯夷,那弟弟,叫叔齐,书的名字,则叫《史记》,作者司马迁。

看完这个故事后,德川光圀极为震动,其实他并非是德川赖房的长子,而是次子,但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被选为水户藩的第二代继承人。这18年来,身为次子的他一直心安理得地做着水户德川家的世子,却从未有过一次想到自己的哥哥松平赖重,他甚至都觉得,自己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但当他看了叔齐伯夷的那些事儿之后,心中的那种理所应当的想法第一次发生了动摇,他甚至觉得,哥哥松平赖重吃亏太多,应该把世子的头衔让给他才行。

但江户时代的日本比不得商周时候的中国,各藩诸侯的世子一旦确定,要想再变动就得通过幕府,得在得到中央政府批准之后,方能实行更改。

也别说中央政府了,就连德川赖房都没能同意,他觉得这小子忒胡闹了,今天看了个伯夷叔齐就想搞让位,那明天要让你看了陈胜吴广你打算作甚?

同时,哥哥松平赖重也坚决不肯,他觉得自己的弟弟天资聪慧,本来就是做水户藩主的不二人选,现如今更得父亲青睐,哪有说改就改的道理?                           

就这样,德川光圀人生中第一次效仿《史记》行动便就此宣告失败。

但对于中华文化的倾心和神往,却再也未曾改变过。

宽文元年(1661年),德川赖房病逝,33岁的光圀继承家业,成为水户藩藩主,在给自己爹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儒式葬礼后(当时日本葬礼多为和式),他便派人四处出访,打探寻找从大明来日本避难的读书人,想把他们请来水户藩。

其实早在请朱之瑜来江户之前,小宅处斋就已经奉命拜访了数十位东渡日本的明朝遗老,在做了深入交谈了解后,最终认定朱先生的学问最大,所以就选他了。

但朱先生却并不怎么乐意,一来自己在长崎已经住了五年,地头人头全混熟了,都准备打算买田躬耕卧读了,没理由说搬走就搬走的;二来是舍不得安东正约,想当年自己初来乍到身无分文,人家毫不犹豫地就拿出工资的一半来周济,和这份情谊相比,纵然是二十五万石身家的水户侯,又算得了什么?

倒是安东正约大度得很,表示早就听说那位天下的副将军好贤嗜学尊儒重道,既然现在他前来相邀,那就应该去一趟,不为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能更好地把先生的理想和中华的文化传播给全日本的读书人,同时他还安慰朱之瑜,说日本不比中国,地方并不大,就算去了江户以后也能常来常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