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四章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无间道(第6/8页)

这……该不是在忽悠我吧?

恭喜你,答对了。

沈惟敬就是来忽悠的,当然,忽悠的对象,并非单单秀吉一人。

更要命的是,参与这次忽悠的,竟然也并非沈惟敬一人。

数日后,他拿着日本方面开出的条件,带着日本的使者,小西行长的家臣小西如安来到了北京,见到了此次议和的负责人,石星。

对于日本的条件,石星没看,因为沈惟敬没告诉他日本人提条件了,其实就说告诉了也没用,因为石星不懂日语,朝中也没人会日语,除了沈惟敬。所以这条件怎么说,还得由着他乱忽悠。

面对不远千万里来到北京的日本使臣小西如安,石部长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和好脸色,直接开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日本人必须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且册封其他主要日本武将大名为明朝臣子;第三,日本必须答应永不侵犯朝鲜。

要说这条件也够厉害的,把日本在朝鲜厮杀了好几个月,丢下好几万条人命的奋斗成果一下子全给抹杀了,不过考虑到毕竟是谈判,所以石部长说完之后照惯例等着小西如安的讨价还价。

可结果没想到的是如安和沈惟敬在名护屋时的表现如出一辙,也当场将这三个条件全部给答应了下来,并且还告诉石星,自己连无条件的投降书都给带来了。

石星大惊,他压根就没料到事情居然能够如此顺利。在接过如安递来的降书仔细看了看后,发现内容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石部长立刻一改刚才冷冰冰的态度,对如安表示,兄弟你先歇着,我呈报给皇上,结果不几天就能下来了。

如安拜谢而去。

石部长做梦都没想到,这份交给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日本国投降书,是沈惟敬先生自己手工制作的。

看到这里,是个人都该明白了,沈惟敬跟小西行长串通了。

同时就这么出现了以下几个疑问:首先,沈惟敬为何要代表明朝政府欺骗丰臣秀吉?其次,小西行长又为何要跟沈惟敬串通一气?第三,作为这场在外交史中被留下重重一笔的闹剧的两位主要参与者,他们莫非真的就不计后果吗?

还是老样子,一个个来看吧。

沈惟敬,肯定是收钱了。收的是小西行长的钱,反正行长有钱,给个千八百万的也不成大问题。收了钱,就要为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行长希望的是,沈惟敬能够成功忽悠丰臣秀吉,让他停止这场战争。

沈惟敬是个商人,主要游走于中日朝三国,现在这三个国家都陷入了战火,那还做个屁生意?

只有和平,才能赚钱。

更何况,如果他能成为让世界重归和平的头等功臣的话,那么必然会受到三国高层的青睐和重用,这显然有助于自己以后的挣大钱事业。

顺便一说,小西行长和他的第一集团军各将领,其实都是跟中朝两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的诸侯,所以也都盼着早日能够恢复和平接着赚钱。

就这样,一场拼死吃河豚的大戏上演了。

不过数日,石星就把降书给送到了万历的面前。

没能看出真伪的朱翊钧也很高兴,高兴之余,他又问小西如安要日本方面准备接受册封的大名名单。

如安说,名单没带,忘家里了,现在让人给送来。

万历很宽容地表示可以等待,但是要求日本人从现在开始陆续撤出朝鲜。

于是,从文禄二年(公元1594年)起,日本开始不断从朝鲜撤军,但依然留下了九州出身的诸大名,如岛津义弘等人,牢牢地守住了南部地带。

对此,并没有任何人多说什么。

至于明朝方面,则表现得更加积极了,早在文禄二年(公元1593年)七月,双方还在试探性谈判的时候,李如松就奉诏撤兵回国了。

想想也正常,好心支援了别人一年多,买斤青菜都要付现钞,这种鬼地方谁爱待?

和平终于来了,虽然有些假冒伪劣的感觉,但终究是让人看到了和平的模样。

文禄五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九月,在经历了两三年的休战后,明朝的使者终于来到了日本。

为首两人,一个什么也不知道,名叫杨方亨;另一个什么都知道,名叫沈惟敬。

对于他们的到来,秀吉着实非常高兴,他在大阪城内设下了豪宴款待来访使臣,宴会上,杨方亨将明朝赐给秀吉的锦袍玉带当场交给了秀吉,将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按照日程安排,第二天便是正式册封。

秀吉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在他看来,自己的一切努力等待都没有白费,一旦到了明天,自己的侵略战争将被合法公认化,自己将名正言顺地拥有朝鲜南半部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