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战:倭五王的对华政策(第5/10页)
反正倭国给出的那几个地方尽管名称跟上次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目的还是一样的:想要朝鲜的军事权,以便在半岛扩张势力。
这应该算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了,所以宋文帝也遵循旧例,开始糊弄,先是表示你们倭国使者千里迢迢而来,肯定是累了吧,要不要欣赏欣赏我们江南的歌舞?
日本人摇摇头,道了谢之后说,自己是来办事的,真要载歌载舞,那也得在事办成之后。
宋文帝又表示,你们倭国真可谓是我刘宋最好的藩国,你们这些倭国使者也可谓是两国之间友好的纽带,这次前来,就让朕给你们各自封官,以资鼓励吧?
日本人还是摇摇头,谢完皇上隆恩,又表示还是请先把正事办完了,再说封官许愿吧。
总之不管宋文帝如何扯开话题,倭国使者却全然不为所动,每每都能把那已经被转进或是岔开的议题重新给扭送回来,而且态度死缠烂打,近乎咄咄逼人。
这下刘义隆真心郁闷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一小小的倭国,居然敢如此底气十足地跟我叫板?
仍是那句话,当我们还在云里雾里的时候,人家早就把我们身上的汗毛都给数明白了。
话说在倭使来建康的前一年(公元45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一年,北魏对刘宋用兵,发起大规模的攻势,太武皇帝拓跋焘率兵一举攻至长江,把江苏六合都给占了,这让刘宋朝廷上下极为震撼。
但震撼之余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当年曾经把北魏打得跟孙子似的刘宋名将檀道济已经在十四年前(公元436年)因北魏的离间计而死在了刘义隆的手里,此时此刻,刘宋早已无可用之将,只能死守长江天险,看敌人蹂躏国土。
至此,刘宋,或者说整个南朝在军事方面进入了极大的被动境地。
而倭国使者们显然是在知道了此事的情况下,有备而来打算乘人之危的。
至于这消息是如何传到济大王耳朵里的,那自然是多亏了渡来人们。
当年日本的移民政策非常优惠,导致外国人的往来极为频繁,所以到后来不光有搞生产的技术人员前来定居,就连一些军事圈子里的情报人员,往往也会跑来卖情报。
在得知了刘宋压力山大之后,倭王济果断出了手。
而另一方面,建康的刘义隆却是进退两难有苦难言,答应吧,那等于是抛弃小弟朝鲜,很没面子;可要拒绝吧,那就很有可能造成与倭国翻脸,虽然倒是不怕他们跟北魏一样直接带兵来攻,但这帮倭国人显然会对朝鲜半岛动武,到时候真把朝鲜给打下来自己又救不了,岂不更加丢人?
况且这回倭国使者态度似乎也是一反从前地极为强硬,大有一副你不答应我就不走的架势,让刘义隆心中更加纠结。
前思后想了半天,他终于作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着倭国王济(允恭天皇)都督倭、伽罗、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军事权;并加封安东大将军(注意大字)、倭国王,钦此。
此外,本次倭国使节团中,有二十三人被封将军号。
这无疑是日本外交史上的一次超级大胜利,也堪称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次小小的奇迹。
毕竟一个连文字都还不曾有的化外夷邦能用智慧而非蛮力从一个老大帝国那里虎口夺食,这着实是相当罕见的。
而宋文帝刘义隆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完全出于无奈的决定,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给之后一千多年里的整个东亚局势,都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再说那倭国使者,虽说是满载而归,可倒也不曾忘恩负义,心中依然挂念着老大哥。
大明四年(公元460年),倭王济遣使拜会宋孝武帝刘骏,当时刘义隆已经驾崩,刘骏是他的儿子。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倭使再来,不过这次并非拜码头,而是特地前来照会刘宋朝廷,说我家大王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现在世子继位,请皇帝陛下照前例,把先王的爵位官号转给新大王。
新大王的名字叫兴,日本人称安康天皇。
这是一个近乎例行公事的合理要求,所以刘骏没有多磨叽就下了一道内容为封倭王兴(安康天皇)为倭国王、加安东将军一职的诏书,同时还用相当客气的口吻鼓励了几句,诸如倭国国王虽远在海外,但却心系我刘宋,着实忠心难得云云。
宣完圣旨,便命令送客。
倭国使者还想说些什么,但刘骏已经起身离开了。
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对方想说什么,想要什么。
无非就是想让自己把先代倭王的那“都督倭、伽罗、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军事”权让现在的这位倭王兴给一并继承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