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四章 文明传来:古坟与渡来人(第6/6页)

应神天皇知道后,便亲自召见了那人。

两人见面,刚一寒暄,天皇就觉得有点不对劲。

他发现来人在礼节方面,做得似乎非常到位,至少跟之前的那群纺纱的挖煤的完全不一样。于是便问道,老先生你叫什么?以前是做什么的?

“在下叫王仁,是博士。”

博士就是博学多才之士的简称,中国自古就有这个职位,通常是管理典籍顺便培育人才的。

应神天皇一看来了文化人,连忙改了口气,用非常敬重的口吻说,那老先生您来到我倭国,有何指教?

王博士一看人家如此客气,于是也连忙谦恭了起来,口口声声称对方为大王,并且一边捋着胡子一边表示自己这次是怀着一项非常崇高的使命前来的。

应神天皇忙问是什么使命。

“听说贵国尚无文字,老夫愿意将中原所用汉字引进倭国,至少让大王和诸位大臣们,能够识文断字。”

应神天皇听完,皱了皱眉头,没有出声。

虽说在此之前就已经有朝鲜人将汉字传入了倭国,但始终不过是七零八落的两三字,今天传进来一句话,明天又带过来一个词,即便日本人想学,却也不知道从何学起,更何况中国的文化尤其是汉字这玩意儿,那真叫博大精深,一个连自己本身文字都没有,只能靠绳子打结画圈圈叉叉来记事的国家,想要仅仅通过这种极为零散的方法来掌握汉字,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别说对方是博士,就算是圣斗士,这事也办不成。

王仁似乎是看出了应神天皇的心思,表示说自己并没有靠一人之力这么红口白牙传授汉字的打算,而是带了教材过来的。

不,确切地说,是带了秘籍过来的。

看着对方那副神神叨叨的模样,应神天皇将信将疑地接过并打开了那本秘籍。

然后他的脸色就变了,手也开始颤抖起来。

此乃宝物啊!应神天皇由衷地感叹道。

说是宝物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这是一本纸做的小册子,在那年头,日本还不曾有过纸张,即便国王也是头一回见着;其次,这本小册子里总共有一千个汉字,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并四个字一组地整齐排列,且有仄有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本难得一见的认字好教材。

应神天皇如获至宝,当即聘王博士为皇室教师,让他以此为教材,专门教授王公贵族们认汉字。

至此,日本在文化方面,也算是终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和之前零零散散地接触那么百十来个汉字相比,现在总算是有一本比较科学靠谱的专业教材可供人们系统地学习了。

对了,我似乎还没告诉你那本被应神天皇奉为天书秘籍的教材名字,其实这玩意儿有个特别响亮的名儿——《千字文》。

《千字文》,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启蒙教材,类似于今天的看图说话。

你现在能在新华书店里买到的《千字文》普遍认为是南北朝学者周兴嗣所编,而王仁带到日本去的,应该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的修编作品,算是前身之作。

不过,拿着一本《千字文》跑去充大儒,这感觉就跟今天我对你说老子乃是传说中的超级历史学家,现在奉天承运,特地把一套传说中的历史秘籍赐予你,只要你读了它,便能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超能史学家。

说着,便把那套秘籍往你跟前一亮,顺便还配上了神似“非诚勿扰”的效果音与灯光。

结果你放眼一看居然是一套《上下五千年》。

可能有点夸张,但基本应该就是这样吧。

除了汉字之外,还有很多无形资产被渡来人带进了日本,比如礼节,再比如节日。

像七月七日过的“七夕节”,其实一开始是被弓月君给引入的,但并没有特别受重视,一直到唐朝那会儿,因为两国往来越加频繁,外加那时候的日本也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贵族们开始大力追求精神文明,这才把“七夕节”在岛上发扬光大了。

有人说过,所谓的日本文化其实就是日本人将全世界的文化吸收进来,然后再加以日本式的消化之后所诞生的特色产物。

此话说得一点都没错。其实你只要看看日语就会明白,在日语中,有来自中国的汉字,有日本自己根据中文创造的假名,同时也有英语,德语以及葡萄牙语等从西洋文字中引用而来的外来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在日语中,能够找到世界上差不多所有主要国家语言的影子。

而这种在文化方面几乎毫无排他心态,可以坦然将任何一种文化接纳为自己文化的精神和器量,正是从渡来人时代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