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四章 文明传来:古坟与渡来人(第3/6页)
总计680万人次左右。
最后再做一个假设,那就是如果按照今天在日本工地上打工,一天工资为12000日元计算的话,那么光是大仙陵古坟的劳务费,支出就在日元800亿,折合人民币大约60亿元。
以上,便是方圆坟的基本建造步骤和所需成本,但希望你能明白,这成本仅仅是理论上的。
在实际操作中,当时的日本民工不但拿不到我们刚才说的工资,相反甚至会因为参加了这份工作而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保证,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日本还没有用于保护下层百姓的法律,对于统治者而言,老百姓就是自己财产的一部分,有多少就用多少,能用到什么程度就用到什么程度,根本不用考虑对方的死活。所以老百姓跑来修坟,上头除了提供工具和管上两顿饭之外,就几乎再也不给福利了,这便直接导致了很多种地出身的民工误了自己家的耕种,等到坟修完,早就错过了季节,没耕种,自然就没得吃,只能饥寒交迫地挨日子。
此外,在修建古坟的过程中,因积劳成疾而医治无效,因工伤事故死亡,因忍受不了艰辛逃走而被监工毒打致死的劳工们,则更是不计其数了。
这就是人类历史中的常态,但凡能被后世冠以光荣伟大之物,往往总是和人命鲜血脱离不了干系。
不过,造古坟可不光是个力气活,它更是一门技术活。以当时日本的生产力来看,搞这样的大规模建筑,劳动力没问题,毕竟风调雨顺了那么些年,人口丰足,三条腿的乌鸦难找,两条腿的壮丁可遍地都是,关键是技术,比如测绘、选地、工事操作等等。
而那个时代的日本,在这些精细活儿方面,还都是一片空白,试想一个连文字都还没创立的国家,你让他去画工程图量角度算面积,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那显然得靠外援。
能够造起这十几万座巨大的古坟,不光是古代日本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同时也是大批来自海外的技术人员的智慧心血。
在日语中有个词叫“归化人”,泛指从国外来日本定居的移民,法律意义上则特指加入日本国籍的外国人。而在历史上,也有归化人这一说,指的是公元4世纪到7世纪这几百年时间里,漂洋过海来到日本成为住民的中国人和朝鲜人。
只不过“归化”二字,因为有“归顺”“服从”“被感化”之类的意味,而当时日本纯粹荒蛮之地,真要说中国人在4世纪“归化”日本,实在有些牵强,所以后来史学界对于在那几百年里从中国、朝鲜跑到日本定居的人,往往会专门给予一个新的称呼,叫“渡来人”——坐船渡海而来之人。而在今天,这个概念的时间范围又被扩大了不少,只要是古代来到日本定居的外国人,都会被认作是渡来人。
渡来人对日本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这不是假大空,而是李菊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像之前曾经提到过的稻种输入,那便是我们中国人的功劳。
眼下讨论的古坟,虽然挖泥搬石头这种苦力都是日本人在干,可墓地的选位,陵身的设计以及施工时候的现场指导,则都是由朝鲜人来担任的。
有人说日本古代的老师是中国,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在古时候,尤其是三国之后隋唐之前的那段日子里,日本人的老师其实是朝鲜人。
而中国,则是祖师爷。
知道为什么朝鲜半岛当年能有如此发达的技术水平吗?
那是因为他们离中国近。
那年头的中国虽然强大,但日子并不太平,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秦亡汉兴,东汉混战,每一次都弄得老百姓流离失所,有很多人在国内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只能带着妻儿出国逃难,离中原地区最近也最像样的国外地盘,是朝鲜半岛,毕竟那地方也算是受过些许华夏文明的熏陶。
而在逃亡朝鲜的难民里,当然不可能只有农民苦力,也会存在着一些知识分子或是技术人员,于是这就起到了一种文化输出的作用,这些难民,为落后的朝鲜半岛带来了文明的曙光。
只不过那时候的朝鲜其实也不太平,地方不大国家不少,主要有三国:新罗、百济以及高句丽。大家齐聚半岛,上演小型版的《三国演义》,长期割据混战。
就这样很多中国移民觉得朝鲜也不太适合自己,所以再次离乡背井,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而同样的,朝鲜本国那些为躲避战乱的人们,也是这么坐船去日本的。
这些人给日本带去了很多无形资产,比如更加先进的冶金技术,比如陶器的制造技术,再比如纺织技术,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东西——汉字。
没人否认日语中所用的汉字绝大多数都是从中国传入的,但在那个航海技术尚不发达,中日两国尚且不能频繁往来的时代,很多汉字以及汉文化实际上只能由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