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二章 三国时期,魏国与倭建交牵制吴国(第6/8页)

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国就需要有一个盟友,能够对吴国或是蜀国造成威胁,不求攻打,只求牵制,而且最好是牵制吴国,因为吴蜀之中蜀国的国力较弱。

最初,这不过是一个相当天真、仅仅出现在曹叡脑中的普通的愿望罢了。但当邪马台的使者们踏进洛阳城的瞬间,他知道,这个愿望兴许就要实现了。

没错,魏国之所以肯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承认其在日本的唯一统治地位的最大原因就是,曹叡想让倭国来牵制吴国。

这个想法看起来似乎是相当的荒诞不经,都够得上穿越级别了,因为在那年头,你找一个连船都未必能造利索的原始部落来跟你一块儿对付强大的东吴,那简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但其实曹叡并没有疯,至少住在东南面的吴国皇帝孙权明白,这位魏国皇帝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荒谬。

北人骑马,南人驾船。航海业从来都要胜人一筹的吴国,长期以来一直都不曾放弃过在大海深处寻找盟友的事业。

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也就是在难升米他们来中国的九年前,孙权便已经派遣卫温、诸葛直两人率兵数万出海,根据《三国志》上的说法,目的是为了寻找夷洲和亶洲。

当时在吴国的一些老人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神话:虽然不知夷洲到底是哪里,但这亶洲却是赫赫有名,当年秦始皇派出的那位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最后正是在亶洲落了脚,并且还扎了根,再也不曾回来。

徐福到底去了哪儿,我们后面自会给个说法,在此暂且不提。反正结果是夷洲被顺利地找到了,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卫温和诸葛直在那里驻兵了一年多随后又返回了东吴,回来的时候还带了几千个当地的土人,算是礼物。至于亶洲,则完全没有头绪,因为谁也不知道那地方究竟在哪儿,即便是今天,对于此地的说法也是众人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日本本土,有人觉得应该是日本的冲绳县,还有的干脆就提出,那地方其实就是南洋诸岛,例如印度尼西亚等,总之,众说纷纭,而且谁都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

孙权为什么要派卫温和诸葛直出海?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卷二:“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可真的是这样么?

我想未必。因为在卫温和诸葛直自台湾回来之后的当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两人被同时下了大狱,然后又同时被杀。

罪名是“违诏无功”。

违诏,就是违背了孙权的命令;无功,就是任务没完成。

事情发生在回来的当年,而且又是两人同时被杀,所以不管怎么看,卫温和诸葛直的死,似乎都和“求夷洲及亶洲”一事有关。

换言之,他们这次出海,不光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还违背了孙权的旨意。

这就很奇怪了。

夷洲和亶洲两地,在此之前都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数据,即无人知晓那两块地方到底位于大海中的何处,说穿了,卫温和诸葛直其实是去探险的。

既然是探险,那么就要看运气了:运气好的,找得到;运气不好的,找不到;再衰点的,直接死大海里。可不管找到还是没找到,都只是一种撞大运的行为,即便没找到,那也实属正常,你孙权又有什么理由将他们治罪处死?

就算是心情不爽想杀人玩儿,那也不至于以无功违诏为名弄死两人吧?这样岂不是让人一看就会觉得很假。

违诏一说首先就不靠谱,人家已经完全按照你说的去做了,船都出海了,去“求”夷洲和亶洲了,何来违诏?

无功的说法似乎也站不住脚,虽然亶洲是没求到,可夷洲却是板上钉钉地给纳入版图了,这能叫“无功”么?就算没有全额完成任务,大不了明年接着出海再找,断不至于叉出去引颈一刀快吧?

违诏无功之说,确实相当地邪乎。

除了罪名之外,此事本身也是疑点重重,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吴国虽然占据东南,国家还算富庶,可这也不过是和西南蜀国相比的结果罢了,要是和魏国比的话,那显然是还差得很远。

所以若是从这层角度出发考虑的话,你就会觉得吴国不太可能派人出去玩探险这种烧钱的勾当,既然是率军数万出海,那肯定得在非常明确自己此行目的地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

而当时在世界上能够为中国人所知的,位于海外的,并且确切存在的国度,同时交通还算便利的,说穿了只有一个——倭。

其实一个显著的依据是,在孙权发现夷洲之前,没有任何人知道,也没有任何文献提到过这个地理名词。

既然不知道也没提过,那孙权又怎么会下诏让人去找一个他从未听说过,连名字都不曾知晓的小岛?这就好比如果你在今天上午8点10分第一次知道并认识了住在我家隔壁的邻居李二狗,那么请问,你是否有可能在今天上午8点09分的时候提及“李二狗”这三个字呢?答案显然是“不可能”吧?既然你做不到,那孙权当然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