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尔干战争(第9/12页)

柏林这时是左右大局的关键,而德皇有他自己需要认真思考的疑虑。德国人肯定奥地利自一八六七年开始施行的折中方案,却极为担心奥匈帝国即将到来的接班问题;他们知道弗朗茨·斐迪南一旦接位(据认不久就会发生的事),会动手拔除维也纳、布达佩斯之间并不顺利的伙伴关系。一九一四年弗朗茨·约瑟夫已八十四岁,身子虚弱到每次斐迪南大公去他的波希米亚乡村别墅或位于亚得里海滨的府邸,都有一辆专列在那等着,以便皇帝突然驾崩时,可将他迅速送回维也纳。一九一四年五月,斐迪南大公,而非皇帝,为奥、匈两地代表团的开会主持开议仪式,因为弗朗茨·约瑟夫病重,无法主持。皇帝未参加陆军演习已数年,都由斐迪南大公代他参加。[76]但弗朗茨·斐迪南因立场反匈,为匈牙利人所痛恨。在其他地方,他也不得民心。就连克罗地亚人都在一九〇〇年代初期背弃他,尽管他原想让他们在萨格勒布有自己的都城,且已让他们跻身领导阶层,一同治理这个君主国。[77]捷克人也背弃他;一九一四年一次大战爆发前那几个月,他们为争夺布拉格议会和奥地利议会的控制权,和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争战不休,加利西亚的乌克兰人也加入这场争斗,攻击奥地利议会中的“波兰社”(Polish Club)。如果每个民族都要求跻身维也纳、布达佩斯的特权统治阶层,或要求有权完全脱离自立,奥匈帝国还能幸存吗?显然不可能。一九一四年三月,弗朗茨·约瑟夫指示其总理卡尔·冯·施蒂尔克(Karl von Stürgkh)宣布奥地利议会无限期休会,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康拉德和毛奇自一九〇九年起进行过零星几次幕僚会谈,粗略同意一旦爆发大战,德国人会执行其施里芬计划,击溃法国人,奥匈帝国则力挫俄国人在东边的任何早期攻势。一旦打倒法国,德国人挥兵向东,将奥地利救离势不可挡的俄军之手。一九一四年五月他们在波希米亚的卡尔斯巴德(Karlsbad,捷克语称卡罗维瓦利/Karlovy Vary)最后一次开会时,确定这一粗略的协议仍然有效。但在具体做法上,有含糊不明之处。按照康拉德的作战计划,哈布斯堡王朝陆军要分成三个部分,即俄罗斯群(二十八个师)、巴尔干群(八个师)、机动预备队(十二个师)。欧洲大战几乎肯定会在巴尔干半岛点燃,然后立即扩及俄罗斯,因此,至关紧要的是,德国人得得到奥地利的以下保证:维也纳将只会用其“最小巴尔干群”的八个师守住其南边界,把其他部队(四十个师)全迅速调到东边挡住沙皇军队。

一如德国,奥地利非常清楚其东疆极难守住。弗朗茨·斐迪南的军事文书署于一九一一年所拟的研究报告推断,奥地利根本无力在塞尔维亚、俄罗斯两地同时作战,这么做将使人数居于劣势的奥匈帝国部队孤军深陷华沙与伦贝格之间的广大地区,几乎必然全军覆灭。[78]二十世纪时俄军兵力已如此庞大(六百万),即使奥匈帝国动用其全部两百万兵力,也难以削弱其攻势。如果抽调部分兵力到塞尔维亚,使迎击俄军的奥匈兵力变少,奥地利八九不离十会落败。

不过,鉴于康拉德不断痛斥贝尔格莱德,他很有可能会先打塞尔维亚。他会试图集结二十个师来对付塞尔维亚的十二个师——从而实质上执行B计划,而非R计划——而这将使奥地利位于东边的二十八个师陷入险境,可能遭兵力三倍或四倍于它的俄军歼灭。德国无视这一显而易见的危险。毛奇最关心的似乎是使康拉德不要再执着于要德国派军队到东边,因而决定略过细节不谈。不讲清楚符合双方的需要,既使维也纳可以视情势发展决定是否要消灭塞尔维亚,也使柏林能保有抽离东线部队,全力进攻法国的选项。[79]

毛奇、康拉德两位将军是行经墓园吹哨子壮胆,其实心里都怕。一九一四年的俄罗斯已不是十年前施里芬计划的初步草案中设想的那个不堪一击的巨人。自败于日俄战争后,俄罗斯力行革新,添置了急射轻炮和重炮,彻底整顿了本国的动员流程。俄国已建造了连接莫斯科、圣彼得堡到华沙的新双线铁路,从此将可随时与敌交战,且配备有比奥地利部队更多火炮的军队,可迅速部署到边疆地区,而不必停下来等姗姗来迟的后备军人报到。俄罗斯人自信满满,因而在一九一一年向法国人保证,第一道动员令一下达,只需十五天,他们就会把八十万部队部署到其与德国、奥匈帝国的交界处。[80]没人把俄罗斯人这些保证当一回事(毕竟俄罗斯是个帝国,后备军人一般来讲得跋涉约一千一百公里才能从家乡抵达兵站),但这些声明仍间接表示俄国科技的进步和令人吃惊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