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巨星陨落五丈原(第3/3页)

诸葛亮用尽了各种办法引司马懿来战,但渡过渭水后的魏军始终避而不战。诸葛亮多次派人到司马懿那里下战书,还送给司马懿一些女人的服饰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把衣服收下,既不生气也不出战。

魏军将领却没有这么好的脾气,纷纷请战。开始还好办,时间一长司马懿也有了压力,他于是郑重其事地给魏明帝写了一封请战书,言之激昂,请求出战,为表示郑重,司马懿特意让手下的主要将领们一一署上名。魏明帝当然明白司马懿的用意,知道司马懿快扛不住了,到他这里搬救兵来了,于是派卫尉辛毗为特使前往军前,名为慰问,其实是阻止众将的请战行为。

辛毗是曹魏老臣,被称为骨鲠之臣,事曹氏父子三代,以耿直著称,一旦认定的事就会坚持,谁的面子都不给,曹叡命辛毗兼任司马懿的大将军军师,持节,前往关中前线。蜀军又来挑战,司马懿顶不住压力,表示要出营迎战,辛毗拿出魏明帝赐给的节,立于营前,魏军不能出。

姜维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亮,忧虑地说:“辛毗一来,魏军不会再出来交战了。”司马懿的把戏瞒不过诸葛亮,他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之所以再三向上面请战,是做给下面的人看的。为将的,率大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有办法对付我们,用得着向千里之外请战吗?”

这段相持的时间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双方也有一些往来。

司马懿每次视察军阵都相当隆重,必然穿戴全副武装,他没见过诸葛亮,不知道诸葛亮平时穿什么,就派人出去看,有人报告说诸葛亮坐着一个简单的小车,头戴葛巾,手里拿着羽毛扇指挥三军,蜀军随他的号令整齐进退,司马懿听完,感叹道:“诸葛先生真有名士风采啊!”

有一次,司马懿会见诸葛亮派来的使者,不问军中大事,只问诸葛亮的日常生活,问得很详细。在两国交战期间主帅的一切都是军事机密,包括健康情况、生活规律、个人嗜好等,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可以推测出对方很多有用的信息来,从这一点看司马懿挺贼。蜀国的使者显然警惕性不高,对司马懿有问必答:“诸葛丞相日夜操劳,睡觉很少,军中二十杖以上的处罚他都亲自过问,饭量也小,每天不过数升。”蜀汉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大家说:“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很差,坚持不了太久。”

诸葛亮的身体状况确实很糟糕。

长年的操劳,正可以用“积劳成疾”来形容,加上战事胶着,劳力之外更劳心,诸葛亮真的病倒了。转眼到了秋天,秋风起,天气凉,秋风萧瑟,又容易让人感伤,诸葛亮的病情竟然严重起来。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刘禅大为惊愕,赶紧派朝廷尚书仆射李福星夜赶往五丈原,一方面探视丞相的病情;另一方面还有大事相问。李福赶到五丈原时,看到诸葛亮的病情已经很重了。

李福在病床前向丞相询问对国事方面的交代,听完后就急忙回成都复命。走了几天,李福突然想起来还有重要的事没有问,于是又返回来重新面见丞相,诸葛亮已知道了他的来意,对李福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想说的很多,再说一天也说不完,你想的问的,公琰合适。”公琰是蒋琬的字,李福道:“前几天确实忘了问您这件事,就是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大任,所以又回来。我还想再问您,蒋琬之后,谁可以接任?”诸葛亮回答:“文伟可以。”文伟,是费祎的字。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合适,诸葛亮不再回答。

诸葛亮给丞相长史杨仪等人留下遗命,自己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借助山势做坟,墓冢大小够容纳棺材就行了,殓葬时穿平时的衣服就行,不用陪葬的器物。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终年54岁。后世传说他出生于4月14月,卒于8月28日,但史书对此没有明确记载。有史书记载,诸葛亮病逝的那一天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向西南流射,落于蜀军大营。

历史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不惧艰难挑战、矢志不渝的精神受到后世的肯定,他公而忘私的品质也受到高度赞扬。在人们看来,诸葛亮具备治国治军的突出才能,又有济世爱民、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都为帝王、将相以及普通百姓所称颂,已然成为帝王心目中理想的人臣、人臣治国理政的榜样和普通人平时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