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英雄托孤白帝城(第2/4页)

在当时符合这些条件的也许有几个,如果马良不死,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而要让诸葛亮去挑选,推测起来他属意的人可能会是张裔、杨洪或者杨仪,但这是个极为重要的职位,人选的确定只能取决于刘备本人。

这段时间,益州天天都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

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上自将军,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充满哀伤。让诸葛亮感到欣慰的是,尽管遭受到一连串打击,刘备仍然不失其英雄的本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着蜀汉的大局,对刘备坚持长驻永安的做法,诸葛亮深表赞同和敬佩。

这是因为,夷陵大败的消息传到益州,除了悲伤,还造成了极大的惶恐和震动,而这时刘备仍然在前线,说明蜀国虽然打了败仗,但并未伤及根本,成为安定众人不安情绪的象征。此时如果刘备仓促回到了成都,那谣言定然无法止住,益州南方一带的郡县本来就充满了动荡,叛乱时常发生,到那时还指不定会怎么样呢。

为了让身在白帝城的刘备安心,诸葛亮派从事中郎将射援前往白帝城,汇报益州的情况,射援是汉末名将皇甫嵩的女婿。诸葛亮让射援向刘备汇报时别忘报告一下太子的情况,刘备远征,太子刘禅监国,诸葛亮不仅尽心辅助,而且关心太子的教育和成长,诸葛亮亲自为太子挑选阅读书籍,重点是《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六韬》等著作。为了强化太子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学习,诸葛亮在百忙之中把它们亲自抄了一遍给太子。仅《韩非子》一书就有十多万字,诸葛亮日理万机,却能完整地抄一遍,可见他对这些著作的重视,也体现出他希望刘禅尽早成材的殷切之情。

诸葛亮让射援向刘备汇报,说太子的智慧和度量成长得很快,超乎了期望。刘备听到这些汇报,心情大为好转。

这时孙权突然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他派出使者来到白帝城向刘备请和。这的确匪夷所思,作为战胜者,孙权此时正兵强马壮,士气也正旺,而刘备是败军之将,手下能打的武将死的死、降的降,哪有力量实施反击,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怎会“甚惧”,又怎会主动求和呢?几个月前还杀得人家尸横遍野,对方的眼里现在没有别的什么,都是仇恨,可能谈和吗?但孙权就是孙权,他认为不仅完全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在对外事务方面孙权常有惊人之举,比如为了对付曹操他主动联合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刘备,比如为了抢夺荆州他突然放弃孙刘联盟转而与曹魏结盟,再比如他突然向曹魏称臣,这些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局势和时机的精准把握,而每一次他都收到了奇效。

孙权认为虽然跟刘备结下了深仇大恨,但对于自己的求和刘备还得接受,这是因为从感情上说刘备当然不愿意也不能接受,但如果理智起来刘备一定会觉得接受比不接受更为有利。

孙权派来的人是太中大夫郑泉,对于此次出使史书上还有另外的说法,据说在郑泉出使之前是刘备先给孙权写的信,信中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要求复好,刘备在信中还对自己称汉中王之事进行了解释。这个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其他史料记载的印证,有一部史书曾记载说刘备当初在汉中称王时曾写信给孙权,请孙权给予承认和支持,但孙权没有回信,刘备现在再次写信谈及此事,目的是想赢得孙权的支持。

但孙权没有把刘备的信拿给大家看,只是口头上说了说,并说现在汉帝已经不存在,刘备称王可以接受。不过,刘备现在早已不是汉中王,而是蜀汉的皇帝,在孙吴面临敌军全面压境的情况下,说他主动写信要求复和可能性似乎不大,刘备来信一事,也有可能是孙权捏造出来的,毕竟与蜀汉复和一下子还让很多人转不过来弯儿,需要有个台阶。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郑泉顺利出使并在白帝城见到刘备,刘备在白帝城接见了郑泉,见面后不提双方如何复和,而先提旧事。刘备问郑泉:“吴王当初为何不给我回信,是不是认为我不配称汉中王?”对此问题想必郑特使已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曹操父子侵凌汉室,最终夺取了大位。殿下既然身为宗室,有维城之责,没有率先在海内兴兵讨伐乱子,反而自己称王,有违天下舆论,所以我们吴王才没有回复。”话虽不中听,却击中了刘备的要害,要面子的人容易脸红,刘备居然被郑泉问得满脸愧容。

郑泉出使还是很成功的,刘备经过反思,认同了孙权关于吴蜀复和的看法,派太中大夫宗玮回访。完成了这件重要任务的郑泉,其他事迹史书再无记载,只是说临死前曾对好友说:“我死了一定要葬在制陶窑场的旁边,希望百岁之后能化成泥土,最好被做成酒壶,那就让我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