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道深远勿多问(第2/4页)

曹操上书弹劾张杨、韩暹,韩暹势力较弱,以为曹操要对他下手,只身匹马跑到张杨营中躲了起来,献帝念在二人迎驾有功的分上,要曹操不再追究。

8月,献帝下诏撤销韩暹司隶校尉的职务,改任曹操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可以纠举百官,在曹操的主导下,诛杀了尚书冯硕、议郎侯祈、侍中台崇三人。这三个人是什么情况史书没有详细交代,曹操为何掌权伊始就大开杀戒,原因也不太清楚,也许这三个人早已恶名在外,诛杀他们既为自己立威,又顺应了民意。

献帝还下诏封十三个人为侯,奖励他们一路上护卫天子的功劳。这十三个人是: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丁冲和种辑、尚书仆射钟繇、尚书郭溥、御史中丞董芬、彭城国相刘艾、冯翊郡太守韩斌、东郡太守杨众、议郎罗劭、议郎伏德、议郎赵蕤。一罚一赏,曹操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权威,加上兵力最强,有充足的后援保障,曹操对朝廷的控制力迅速增强。

但是,洛阳周围十分残破,没有老百姓,朝廷在这里落户下去十分困难。而且董承、杨奉、张杨等人都掌握一定实力,随时可能向曹操发起突然攻击,这样的局面让曹操始终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如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曹操问计于董昭,董昭向他建议:“将军您兴义兵、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建立了不朽功勋,然而洛阳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您,您如果留在这里辅佐圣驾,很多事情会有所不利,不如迁都到许县。朝廷刚刚还都,上上下下都期望尽快安定,马上迁都的话可能大家不好接受,不过要做成非同寻常的大事,就得有超越常规的举措,希望将军您能果断行事!”

曹操很赞同这个建议,但也有顾虑:“先生的建议很合我的想法,不过杨奉驻扎在梁县,听说他手下都是精兵,不会影响到迁都吧?”董昭说:“杨奉这个人缺少外援,之前授予您镇东将军、承袭费亭侯都是杨奉决定的,听说最近他又写信约束部下,足见他没有太大野心。可以派人去向他表示感谢,以安其心。对他说京都缺粮,想让圣驾暂幸鲁阳,鲁阳那边粮食运输容易。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他一定不会怀疑。”

曹操听完董昭的话,茅塞顿开。

董昭提到的许县属豫州刺史部的颍川郡,曹操进军洛阳走的也是这条路线,在基本肃清了颍川郡内的黄巾军余部后,这里已经为曹操所掌握。颍川郡之所以人才辈出,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有关。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沃土千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生物茂繁,自旧石器时期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区。

颍川郡共有15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不少名人,如阳翟县的辛评、辛毗、赵俨、郭嘉,襄城县的李膺,颍阴县的荀氏诸杰,许县的陈寔父子,长社县的钟繇,阳城县的杜密等。许县位于颍川郡的东部,曾经是古代许国的国都,许国虽然不大,却前后传承了十九世,存在600多年。

曹操也看中了许县这个地方,一来这里在自己的控制下;二来许县有600年作为国都的历史,城市建设有一定基础;三来这里物产丰富,颍川郡以及相邻的汝南郡、南阳郡一带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区,有利于长期的后勤保障供应;四来自己手下有许多谋士是这里的人,颍川郡乃至汝南郡的这些世家大族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献帝本人可能也会倾向于迁都,原因很简单,再待在这里文武百官及宫人们恐怕都要饿死了,只要能提供粮食,迁到哪里去献帝都不会特别反对。

只要献帝不反对,董承也不会反对。张杨驻扎在黄河以北,可以暂时不管他,韩暹已没有太大势力,反对不反对无所谓,几个实力派人物中关键是杨奉,他驻扎在洛阳以南的梁县,又和颍川郡紧邻。

曹操于是派人去找杨奉,先对此前的事表达感谢之意,然后以洛阳残破、粮食不足为借口迁献帝到鲁阳。鲁阳这个地方属于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和梁县很近,此时属杨奉的控制区,杨奉自然也乐意。

最近以来,杨奉对曹操确实印象颇佳。

杨奉过去是李傕的部将,但再往前他也出身于白波军,跟董承、张杨这些人没有太深的渊源,目前虽然实力数他强,但总觉得别人会在背后算计自己。曹操到来后,杨奉潜意识中把曹操当成了知己,杨奉希望曹操的到来可以使洛阳的权力结构更加平衡。

对曹操提出的迁献帝到鲁阳的建议,杨奉果然觉得挺不错,他举双手赞成。洛阳的残破有目共睹,后勤保障已经成了大问题,也只有离开洛阳一条路。与其让天子被张杨迎到黄河以北去,肯定不如弄到自己眼皮底下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