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三章 孔子还乡(第2/4页)
冉有看了樊须一眼,之后按照樊须的建议进行。
冉有快速地申明了命令,无非是冲在前面的有赏,落在最后的砍头之类。三遍之后,冉有的战车率先冲锋,身旁的亲兵们跟着冲了出去,整个左军士气大振,向齐军冲杀过去。
在鲁国这样“以德治国”的国家里,当官的如果不作出表率,老百姓是不会买账的。
鲁军左军杀入齐军右军,齐国人也怕拼命的,齐军右军当即大乱。
左军占据优势,右军呢?
右军呢?
右军在哪里?
右军已经消失了。
孟孺子带领的鲁军右军早已经逃命去了,齐军左军则在后面追赶。林不狃是孟孙家的家臣,带着他手下的兄弟昂首挺胸地撤退,看上去就好像打了胜仗一般。
“老大,快点跑吧,这样会被齐国人追上的。”手下兄弟看着心急,要求快一点逃命。
“哎,我们不比别人差,为什么要逃跑?”林不狃不同意,他还要面子。
“那,那就留下来跟齐国人打仗算了。”
“嘿,你以为跟齐国人拼命就显得你好吗?”林不狃还是不干,面子也要,命也要。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没多久,齐国人追了上来,结果是林不狃死于非命。
死要面子活受罪,鲁国人的面子害死人。
但是,鲁国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不仅自己要面子,还总能给别人留面子。孟之侧算是孟孙家的勇士,逃命的时候留在最后掩护大家。还好,孟之侧也活着回来了,是最后一个进入曲阜城门的。看着城里惊魂未定的残兵败将们,孟之侧觉得大家已经很难受了,就别再显得自己多么勇敢了。
“哎,不是我想跑在最后啊,是这匹马太不给力了。”孟之侧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大家说。
“噢。”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厮也是个逃兵,也不比我们高尚到哪里去。
于是,大家都笑了。
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之后,对孟之侧非常赞赏。
按《论语》。子曰:“孟之反(即孟之侧)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右军惨败,但是左军大胜,冉有的队伍砍了八十颗齐军的人头。因为是孤军深入,齐国人不敢久留,第二天撤军了。冉有请求追击齐国人,季康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于是看着齐国军队逃出了鲁国。
在庆功会上,孟孺子还在为自己的逃跑解释呢。
“其实啊,我虽然比不上颜羽那么勇敢,可是我至少比邴泄要强啊。颜羽当时是不想逃跑的,他很勇敢。我呢,虽然想逃跑,可是我能沉住气,我不说。邴泄这伙计胆小怕死,使劲喊‘快逃吧快逃吧’。”孟孺子把自己推干净,把逃跑的责任推到了邴泄的身上。
大家都笑了,反正算是打了胜仗,逃跑的事情就算了。
鲁国人,自己要面子,也愿意给别人面子。
【机会来了】
这次齐鲁之战,功劳最大的自然是冉有。季康子从前没有想到过冉有竟然还有军事才能,很奇怪他是从哪里学的。
“老冉,你的军事才能哪里学的?还是天生的?”季康子问冉有。
“是从孔子老师那里学的。”冉有说。
自从从卫国回来,冉有一直就在想怎样把老师请回来。冉有知道,季孙家对孔子意见非常大,孔子要回来,一定要过季孙这一关。好在,对孔子最不满的季孙斯已经不在了,而季康子对孔子的反感要小很多,所以,只要有好的由头,说动季康子请孔子回来就有可能。如今既然季康子问起来,自己正好把老师给扯出来。
“啊,孔子连这个也会?那,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季康子挺感兴趣,虽然父亲很讨厌这个人,可是自己并不了解这个人。不过既然冉有都这么尊重孔子,想来孔子确实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了。
“我老师啊——”冉有早就准备了一套说词,此时开始忽悠,一时间,把孔子捧上了天,眼看着季康子听得发呆,冉有最后说了:“不说别的,你就看看我们这帮师兄弟们吧,我能力一般般了,好些师兄弟都比我强啊。子贡你是见过的啊,口才多好?现在做生意呢,又发大财了。如果鲁国能把我老师给请回来,不说老师的学问了,就这帮学生们,知道老师在鲁国,今后谁不帮鲁国啊?”
“这个,那,我们把他召回来怎么样?”季康子终于说了这样的话,这是冉有期待的话。
“不行。”冉有说,说得季康子一愣。“老师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如果我们去召他回来,他一定不会回来的,那么迟早有一天别的国家会重用他,对鲁国就不好了。我的意思,我们还是找国君,然后让国君派出正式的使者请老师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