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赵氏孤儿(第3/4页)
第一,赵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第二,赵家的封邑还给赵家;
第三,待赵武成人之后,继承赵朔的卿位;
第四,屠岸家族驱逐出境。
赵家就这样复兴了,赵武和程婴住进了原来赵家的老宅,拿回了赵家的田地。
程婴现在既是赵武的义父,也是他的管家。韩厥一面派人来赵家帮忙,一面四处打点,为赵武今后的出山打下人脉基础。
后来到赵武二十岁成人之后,程婴到各家卿大夫府上拜会一遍,感谢他们对赵家的关照。做完这些,程婴对赵武说:“当初为了赵家,我和公孙杵臼分工合作。如今,你也长大了,不需要我了,我也该去见公孙杵臼了。”
赵武一听,这什么意思?这是要去死啊!
“义父啊,你不能这样啊。给我时间让报答您老人家吧,您怎么忍心弃我而去呢?”赵武跪在地上,泪流满面。
“不,我不能对不起公孙杵臼。”程婴决心已定。
当日,程婴自杀身亡。
赵武伤心欲绝,按照父亲去世的规矩,为程婴服丧三年。程婴的灵位进了赵家祖祠,赵家世世代代把他作为祖先祭祀。《史记》记载:“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这是后话。
以上关于赵家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剧,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
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是一桩历史悬案。
按《左传》和《史记·晋世家》,赵家是在晋景公十七年被灭,随即平反,赵武因躲在宫中而幸免于难。
而按《史记·赵世家》,赵家灭门在晋景公三年,平反在晋景公十七年,中间十四年是程婴将赵武养大。
也就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记载于《史记·赵世家》,而这段故事与《左传》和《史记·晋世家》相矛盾。进一步说,赵氏孤儿这一段,司马迁本身的记载就自相矛盾。
于是我们有两个问题:第一,究竟哪一个记载是真实的?第二,以司马迁的认真态度,应该是明知自己在这段历史上的自相矛盾的,他为什么要故意做这样自相矛盾的记载?
很显然,司马迁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取材于赵国史料或者赵家后代的传说,程婴此人必然是存在的,而且必然有大恩于赵家。但是,《左传》的历史可信度是最高的,如果赵氏孤儿这段历史成立,《左传》上就有多处要重写。
司马迁当然明白《左传》的权威性,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司马迁不忍心让这样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有赵姓后人都应该感谢程婴,感谢韩厥,也感谢司马迁。
如果不把赵氏孤儿这样的凄美故事讲述给大家,那岂不是辜负了太史公的一番美意?
【夹缝中的生存者】
晋国国内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
楚庄王在庄王二十年(前594年)从宋国撤军之后,一直到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薨为止,三年之间没有动用武力,实践了他“止戈为武”的和平理想。庄王的儿子熊审继位为楚共王,于是,世界和平结束了。
从楚共王二年晋国讨伐齐国,到楚共王八年晋国为赵家平反昭雪,七年时间里,楚国和晋国在中原展开拉锯战。这种拉锯战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晋楚之间尽量避免直接冲突;第二,代理人战争。
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难道不都是这样的吗?
短短七年时间里,楚国入侵中原国家四次,召开盟会一次;晋国入侵中原国家七次,召开盟会三次。其中,晋国出兵喜欢以联合国的名义,率领扈从国家共同讨伐,而楚国喜欢单独行动。两国军队之间都在避免直接对抗。晋国曾经有一次入侵到楚国境内,但是在抓获战俘申骊之后迅速撤军。
在晋国和楚国的对抗中,需要重点说到另外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郑国。
郑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晋国。
郑国常年处于战争状态,不是晋国人来,就是楚国人来,以至于郑国人民已经见怪不怪。这七年时间,晋国讨伐一次,楚国讨伐两次。
其实,郑国是一个善战的国家,只是他们的敌人太强大了。想想看,两个超级大国轮流来找你练,你能应付得了吗?
鲁成公三年,晋国率领联合国军队讨伐郑国,因为郑国是楚国的盟友。郑国毫不示弱,用伏兵之计击败了联合国军,随后把俘虏献给楚王。大概是认为自己的功劳够大,郑国决定进攻许国。为什么要进攻许国?因为许国仗着自己也是楚国的保护国,竟然不尿郑国这壶。郑国很恼火,决定教训许国。
郑国军队进攻许国,许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左右为难,给发了个“我们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呼吁,基本上跟放屁没什么区别。许国一看,楚国这个大哥靠不住了,玩外交辞令了,那就向晋国求救吧。晋国正想来呢,栾书亲自领军,一举夺走了郑国的范、祭两地,弄得郑国又紧张了,赶紧向楚国求救。楚国于是发兵,晋国主动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