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四章 楚庄王的陷阱(第3/4页)

到这个时候,庄王有些犹豫了。

我们来看看晋国人,他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窝囊的荀林父】

如果早知道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荀林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出兵的。

三军出动,三军帅佐分别是:中军荀林父和先縠,上军士会和郤克,下军赵朔和栾书。三军大夫分别是:中军赵括和赵婴齐,上军巩朔和韩穿,下军荀首和赵同。行军司马依然是韩厥。

晋国大军由荀林父统领,一路南下,来到黄河边,对面就是郑国。就在这个时候,对面划过来一条小船,晋国的间谍回来报告了。

“报告主帅,楚军已经攻破荥阳,楚郑两国签署了和平协议,楚国派潘尪与郑国结盟,郑国派子良去楚国做人质了。”间谍把最近的情报汇报给了荀林父。

荀林父急忙召集三军高级将领,通报了情况,然后说:“本来我们是来救郑国的,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咱们再去,就成了攻打郑国了,还去干啥?再说,咱们原来是来跟楚国打的,如果楚国走了,咱们再去,不是很没面子?”

荀林父的意思,回家去吧。

士会第一个表示拥护,因为他知道以目前的状况,根本没有可能与楚军对抗。

“各位,楚国很强大,楚王很英明,楚军很勇猛。他们讨伐郑国,是因为郑国背叛他们,如今郑国顺从了,他们就宽恕郑国,这是很有大国风范的。我听说楚国在楚庄王的英明领导下,在以孙叔敖为首的大臣们的全力治理下,如今已经国强民富、文明发达了,不再是从前那个不知礼节的蛮子国家了。所以,对这样的国家,能不和他们开战就不开战吧。”士会说的道理尽管有些大,却是事实。

对于荀林父,不服气的人很多,但是对于士会,所有人都很尊重。所以,士会附和之后,大家都没有说话。基本上,就算达成了撤军的共识。

荀林父正要宣布撤军,有人说话了,荀林父最担心的那个人说话了。

“不行,晋国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就是因为我们能打,谁也打不过我们。如果眼看郑国被征服却不去救援他们,敌人就在对岸却不去击败他们,这是男人吗?我们作为统帅的,如果这样畏敌如虎,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要走,你们走,我不走。”先縠大着嗓门说话,他一向就瞧不起荀林父,见他要撤军,更是不把他放在眼里。

“这个。”荀林父确实有些弱了,这要是换了当年先轸做元帅,直接把先縠推出去了。就算是后来赵盾和郤缺做元帅,也决不会允许有人这样放肆。可是,荀林父竟然无可奈何。

“再议吧,先驻扎下来。”这就是荀林父的决策。

大家哄然而散,士会暗自叹了一口气。

当天下午,出大事了。

中军佐先縠竟然率领自己那部分兵力渡河了,等到荀林父知道的时候,已经渡了大半过去。荀林父急忙去阻止,谁听他的?

太没面子,太没面子了。

违抗军令,擅自行动,是什么罪?死罪。

可是,荀林父根本没有这种魄力,他甚至连杀一个普通军官以阻止渡河的胆量都没有。

眼看着先縠的部队渡过了黄河,荀林父垂头丧气,其他人都在看热闹。这一回,连士会都没有说话。

但是,还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助荀林父,那就是下军大夫荀首。整个晋军,跟荀林父最铁的就是荀首了。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荀首是荀林父的亲弟弟。

“主帅,先縠违抗军令,擅自行动,他这样必然被楚国人击败,就算他侥幸逃回来,也是死罪。让他去,我们按计划撤军吧。”荀首站出来为荀林父鸣不平。

荀林父没有说话,他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的胆略。

司马韩厥走了过来,尽管他与先郤赵三家也是同党,不过他要厚道得多,看热闹归看热闹,他还在想办法。

“主帅,先縠的队伍要是被击败了,您难道没有责任?军队不听号令,您难道没有责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看不如三军渡河算了,就算战败,也是大家来分担责任啊。与其您一个人承担责任,不如六卿一块分担,不是更好?”韩厥的建议就是大家跟着先縠渡河。

韩厥,这个铁面无私的司马这个时候也不说先縠违抗军令了。

与权力斗争相比,军令算个屁。

回想起来,当初韩厥处斩赵盾的御者,那不过就是一场秀。

“那,那,大家渡河吧。”荀林父无可奈何地下令。

这个主帅,真的很窝囊。

就这样,晋国三军渡河了。

【楚国人也在争吵】

就在晋国人为打还是不打而争吵的时候,楚国人其实也分成了战与不战的两派。

楚军现在的人员布置是,庄王亲自领军,令尹孙叔敖为军师。中军由虞邱为主帅,左军由子重也就是公子婴齐为主帅,右军由子反也就是公子侧为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