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结巴老头大忽悠(第3/4页)
晋文公的一生还要去评判吗?他是一个俗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俗人,一个朋友,一个大哥,这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了。
如果还需要,那么再送一句话:干革命就要跟晋文公这样的人。
晋文公的团队是一个传奇一般的团队,这不能不说是晋文公的人格魅力。十九年的流亡,如此多的时代精英坚定不移地跟随他,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狐偃的深谋远虑、随机应变,赵衰的公正无私、明白变通,先轸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胥臣的博学多才、机敏善变,这四个人,对于整个春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晋文化在整个春秋战国都是强势文化,晋地的人才几乎左右着整个春秋战国史的方向。而这一切,都是晋文公及其团队打下的基础。
《国语》中有很多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挑选其中的两个来说说。
晋文公治国非常勤奋,也很亲民。他的宫室修建得非常简陋,并且下令不得大建楼堂馆所,农忙季节不得征用民工,等等。同时,他还很好学,拜了胥臣为师。
一天,胥臣向他推荐一个人,此人名叫郤缺。郤缺是谁?郤芮的儿子。郤芮,晋文公的仇人。胥臣推荐郤缺的理由是这样的:胥臣到冀考察工作,恰好看见郤缺在地里干农活,郤缺的老婆给他送饭,结果是“敬,相待如宾”,虽然家道没落了,两口子还是很讲究礼仪和互相敬爱。
“相敬如宾”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这说明郤缺的品德很高尚啊。”胥臣说。
于是,晋文公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
还有一次,晋文公对大夫郭偃说:“原先我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可是现在我知道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郭偃回答说:“当您以为容易的时候,困难很快就会来;当您觉得困难的时候,事情就正在变得简单。”原话是这样的:“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多么富于哲理的对话!
【秦国人在行动】
晋文公去世的前后脚,郑文公也鞠躬尽瘁了,公子兰继位,就是郑穆公。
两个文公都没有了,有人就有想法了。谁?
杞子、逢孙、杨孙从晋文公七年冬天开始留在荥阳守城,转眼过了两年。别人的老婆都生两个了,自己这两年连老婆的屁股都没摸过。几个兄弟很郁闷,想要回国,可是没有最高领导的指示,谁也不敢走。
郑穆公登基之后,那是死硬的亲晋派,早就看这帮秦国乡巴佬不顺眼,可是又不好明目张胆赶他们走。于是,郑穆公搞了一些小动作来腻歪他们,譬如菜里放死老鼠、军营旁边搞个粪坑之类,总之,就是要让秦国人自己滚蛋。
哥三个这叫一个郁闷,也不知是谁突然灵光一现,想了一个好主意,对大家一说,大家都说好。于是,驻郑国的秦国人民志愿军打了一个报告给秦穆公。
秦穆公这两年基本上已经把秦国人民志愿军给忘了,这一天收到秦国人民志愿军的加急密报,这才想起来还有两千多个兄弟在郑国呢。
打开密报一看,上面写着:郑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秦国心。如今我三人掌管郑国都城北门,若趁着郑文公、晋文公刚死,两国人心不稳,我国出兵偷袭,我等为卧底,内外结合,可灭郑国。妥否?请指示。
这就是那三兄弟的主意了,灭郑国事小,关键借这个机会捞一把,然后名正言顺回老家看老婆孩子。
秦穆公一看,好主意啊。这一回,也不召集大会了,因为这是一件需要保密的事情。秦穆公直接找来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战车三百乘,点将出发。同时,派人回复那三兄弟,约好了日期。
百里奚和蹇叔听说了,都来劝秦穆公:“主公,千里偷袭,兵家大忌啊,何况还要经过晋国的地盘,何况在道义上也说不过去,何况……”
两个老头一大堆何况,听得秦穆公心烦。他知道,人老了,就胆小怕事;人老了,就没上进心了;人老了,就容易老年痴呆了。总之,他就觉得跟眼前这两个八十多岁老头没什么共同语言了。
其实,秦穆公忘了,自己也五十多岁了,也老了。人老了,就很倔。
“不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向中原国家宣示实力的机会,一定要干。”秦穆公是下定了决心,内心里,他想当霸主了。
两个老头说了半天,秦穆公忍不住了,说声送客,直接给赶出来了。
大军出发,秦国人民像欢送英雄一样欢送他们。当然,没有人傻到告诉大家自己去偷袭别人,公开的说法是秦军前往王室参加联合国军事演习。
无论是出征的战士,还是送行的群众,都是兴高采烈,好像这是去领奖。只有两个老头哭哭啼啼,泪流满面。哪两个老头?就是百里奚和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