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南征,目标又是楚国(第3/4页)
到现在,由三个无聊国家的无聊盟会引发的后果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晋国要救宋国】
晋文公登基四年,晋国人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在发展。根据不掺水分的统计数据,GDP已经翻了一番。
晋国人对于称霸的目标展开了有步骤的行动,一切都是那么条理分明。
那么,晋国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引用一段《左传》来简要说明这个过程。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原文:“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来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
这段话啥意思?晋文公一回国,就教化百姓,过了两年,就想对外用兵。狐偃说:“百姓还不知道道义,还没有安居乐业。”晋文公去帮助周襄王复位,回国后致力于便利百姓,百姓就安居乐业了。又打算对外用兵,狐偃说:“百姓还不知道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晋文公攻打原来让百姓看到信用,百姓做买卖不求暴利,明码实价,杜绝假冒伪劣以及山寨产品。晋文公说:“行了吗?”狐偃说:“百姓还不知道秩序,没有产生他们的恭敬。”由此举行盛大阅兵来让百姓看到礼仪,任命执秩的官职来制定法规。等到百姓知法守法之后,然后才使用他们。
总结一下,三个步骤:富民——诚信——法治。
回想管子治理齐国的原则:仓廪实而知礼节。
所以我们说,晋国的道路就是齐国的道路。晋国的发展强大就是管子思想的延伸发展。
富民——诚信——法治,我们不妨来看看当今的社会,我们走到了或者应该走到哪个阶段了。
公孙固来到了晋国,他没有去找晋文公,而是去找先轸,再拉着先轸去找狐偃。为什么这样?一来,先轸和狐偃都是公孙固的好朋友。二来,公孙固知道,狐偃是晋国的头号谋臣,他的话在晋文公那里有分量。而先轸是个战略战术家,他最清楚怎样对付楚国人。
先轸听了公孙固的来意,二话没说,带着公孙固去见狐偃。狐偃看见公孙固,没等公孙固说话,直接拉着他去找晋文公。
狐偃为什么连问都不问?因为公孙固不来他还想着要出兵呢,如今看见公孙固,他很高兴,他知道出师有名了。
晋文公听说公孙固来了,急忙亲自出迎。晋文公这人就是这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看见公孙固,想起在宋国的那段日子来了。
寒暄叙礼那一套固定程序之后,公孙固说明来意:“楚国大军包围我国,睢阳危在旦夕,恳求贵国出兵解救。”
“你们怎么看?”晋文公问狐偃和先轸。
“我看这是个机会,一来报答当初宋襄公的恩情,二来解救宋国,在诸侯中树立威望,成就霸业。”先轸率先发言。
“宋国对我们有恩,不救宋国说不过去;可是,楚国对我们也有恩,对抗楚国,似乎也不太好。舅舅,你有什么好办法?”晋文公心里想救宋国,但是有些顾虑。
狐偃没有说话,他好像没听见。
“嗯,老年痴呆?”晋文公有点吃惊,舅舅难道老年痴呆了?没享几年福就老年痴呆了,太不幸了。
“舅舅,你怎么看?”晋文公再问。
“我在想。”狐偃说话了。
“想什么?”
“报恩固然应该,报仇好像更要紧。”
公孙固一听,急了,这边火上墙了,你还想着去找别人报仇,你老狐不够意思啊。
“舅舅,报仇的事情放一放,先救命吧。”公孙固一急,也叫舅舅了。
“哈哈,不耽误啊。轸,你跟他们说说,咱们怎么报仇。”狐偃让先轸说,因为从先轸的表情里,他知道先轸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计策。
先轸也不客气,如此这般说了一遍,晋文公大声叫好,公孙固脸色轻松下来。
狐偃有什么计策?
【晋军出征】
晋国大起三军,不是海陆空,而是上中下。
四年扩军,晋国从两军扩充到了三军。
大军出征,首先要确定领军人物。
最高领导层机密会议。
会议主持:晋文公。与会人员:狐偃,赵衰。
会议主题:确定三军主帅人选。
“老师,你担任中军主帅,怎样?”晋文公把中军主帅的位置留给了老师,为什么不给狐偃?太老了,老胳膊老腿,动心眼还可以,上战场打仗不能担当重任了。
“不可,我不适合。郤毂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这个人,人品正,学识广,不贪功,他最合适。”赵衰谦让。为什么说这是谦让?因为按照晋国最新的法律,担任三军主帅和帅佐的六个人就是今后晋国的六卿。让出中军主帅,就等于让出了卿的位置。有意思的是,这个法律就是赵衰和狐偃一起制定的。别人制定法律都是有利于自己,赵衰却没有这么做。